改革为笔,创新作答 常州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景扫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1 11:50:00
从“双减”到课堂转型,从学位扩容到师资流动,从德育深化到“五育并举”……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江苏常州用一项项突破式探索,构建起一幅“人民满意”的教育图景。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教育变革实践,更是一条通向优质公平的常州路径。
以“减负”破题:系统改革回应群众期盼
“双减”政策落地,成为常州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作业负担如何减?培训机构如何治?学位扩容如何保?机制改革如何做?常州用系统性变革回应群众关切,撬动教育生态全局调整。
常州建立“双减”市级联席会议机制,推出“三四三”作业管理模式和“5+2+1”课后服务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100%覆盖,社会满意度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常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邓小进坦言:“‘双减’以来,学生作业负担显著减轻,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家长焦虑情绪缓解,常州作业管理经验已在省内外广泛推广。”
校外培训治理方面,常州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95.1%,资金监管全覆盖,专项整治经验获教育部网站推广。与此同时,依托统一招生系统、阳光招生政策和全过程监管体系,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学位资源保障上,三年内新建、改扩建学校185所,新增学位11万个,有效缓解热点区域入学难题,夯实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硬件支撑。
以优质均衡托举梦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遇见好教育
优质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高级形态。常州坚持普惠性幼教、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同步推进,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24%,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95.66%,优质学校学生占比92.96%。
在教育资源创新利用上,常州多校突破区域发展瓶颈,探索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位于老城区的解放路小学,打破空间受限,围绕校园周边30余家单位,构建“百米资源圈”,开发60余门课程,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
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围绕“学校实验室、家庭实验室、社会实验室”三位一体,打造走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班级博物馆,开发自研实验包、培养“小研究员”,让学生从“操作型实验”走向“探究型研究”,成为全国科学教育创新典范。
5月16日,常州市“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暨“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中,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带来的情境展示《龙城薪火》演绎了该校师生用19年时间,将博物馆打造成思政课的鲜活课堂,让文物成为少年成长刻度尺的生动场景,诠释了思政课可以“潮起来”,文物也能“活起来”的理念。该校依托常州博物馆、美术馆,探索“在校上学、在馆研学、在家创学”三重路径,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系列课程,累计举办5600余场教育活动,辐射180余万人次,文化自信教育从小扎根。
以“教师强”激发教育力:好老师,是城市最硬核的教育资源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常州坚持教师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教师管理、培养、考核机制改革,构建“常有优师”体系,激发队伍活力。
在评价机制改革上,天宁区遴选龙锦小学、虹景小学等试点校,实施职业素养测试、跟岗实习、聘期制岗位管理和“1+X”绩效分配机制,打破教师“铁饭碗”,优绩优酬,能上能下。
教师培养方面,常州构建“五级梯队”培养体系(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持续开展AI场景演练、名师沙龙、跨学科研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创新能力。
三年来,6680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占比超过50%,优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依托常州籍师范生定向培养、年薪制特需人才引进、乡村教师牵手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师资结构,培育“常有优师”。
以“育人”为根本:五育并举,育见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常州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全域贯通、全程衔接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
德育方面,常州构建“七彩德育”体系,打造“秋白党支部”“七彩先锋班”“家国情怀课程”等品牌,创新区域德育共同体建设,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教育格局。
劳动教育方面,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常州率先出台《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上线“享去·常州”APP,实施“百千万工程”,认定示范校100所,建设劳动课程1000项,组织学生万人参与劳动实践,构建项目化、可视化、常态化劳动育人格局。
体育方面,坚持“一校一品”,推进体教融合,率先实现课程“私人订制”,学校体育课程、竞赛、社团活动多点开花。美育方面,推进“墨香校园”建设,艺术教育课程全覆盖,举办中小学艺术展演,获省级奖项数量稳居全省前列。
科学教育方面,星河小学“三间实验室”、三井小学“馆校协同”等项目,充分利用467个实践基地和14个科技俱乐部专业队伍,组织科技赛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23年参与学生超3万人次。
以改革为翼,打造教育样本城市
常州这座万亿之城,正在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跑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锻造城市教育名片。
当前,常州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特色,计划到2025年新增学位7.6万个,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65%。实施“龙城好校长”赋能行动、“龙城好教师”三级成长营,持续打造“常州的老师·常州的课”品牌。
立足教育现代化目标,常州将继续深化思政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学生生命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教育样本城市。
通讯员 刘磊 曹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