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繁星 | 我在梦里见过你一一定州印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5 13:34:00

●陈春鸣

昨天夜里,我又做梦了,梦见8月初随著名纪实文学作家李春雷老师在河北定州“中国乡建溯源研学苑”参观学习的场景。

那天,一进研学苑大门,镶嵌在高大的老式灰砖墙壁上的六个仿宋体大字“除文盲作新民”,白底黑字,很吸引眼球,也很叩击心灵。

记住一个人,就能记住一个城。反之亦然。

这个人,是点亮了人类平民教育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定县模式”的晏阳初前辈。

平民教育运动与“五四运动”息息相关,是民主思潮在教育界的反映。是五四时期,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改造中国道路而开展的运动。他们认为,中国的腐败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造成的,要拯救中国必须首先改良和革新教育,而改良教育的方向就是使全体人民都受到民主与科学的熏陶,尤其要使目不识丁的工农群众受到教育。

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用平民教育来托起民族觉醒,一代一代前辈,或许是仁人志士,或许是“不识字却识理”的平凡长者,不遗余力地做出过或大或小的探索,付出毕生的心血和气力,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1929年,中华平教促进总会由北平搬迁至定县,晏阳初前辈及平教会同仁们,在这里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建设实验。他们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四大教育为手段,以三种形式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进为特征,铲除“愚、贫、弱、私”,提高农民和普通市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造就一代新民。

一块块展板,一个个展室,我虽是第一次所见,却犹有似曾相识,相识恨晚之感。

我用手机拍下了“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展板,多次回看回味: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人,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见光明……

看着看着,我想到了天堂里的妈妈,想到了妈妈的老家,想到了妈妈和妈妈她们那辈人走过的足迹。

我妈妈叫吕素仙,一辈子做的是中学教师,和美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语言学家、教育家吕淑湘先生同为江苏丹阳吕氏后人,同祖同宗。

是定州晏阳初前辈的故居及业绩陈列馆里的所见所闻,唤醒了我脑海里沉淀的模糊的妈妈她们那辈人足迹的情感;还是唤醒的那份情感将眼前的发源于定州的平民教育的理念和实务,由陌生异化成为亲近和钦敬;再或者虽然彼此时空相距迥异,但在民族的大血管里,依然是一脉相承的?一下子,我绝对说不清楚。

吕凤子(1886年7月~1959年12月),知道他是美术家的人多,知道他有教育抱负的人可能不多。早年,吕凤子在北京女师教书时,和陈独秀相识。抗战初期在渝重逢,陈独秀赞赏他的观点与实践,说:“困难当头,凤先生能够坚持教育阵地,传播文化艺术,让愚昧的同胞看到光明,实属难得!”吕凤子先生办的正则艺术学校,秉持的就是平教理念,让贫苦的孩子走得进学堂,学得会谋生的工艺。

吕淑湘(1904年12月~1998年4月),他的平民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教育资源要向基层倾斜”“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减轻课业负担”“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等观点上,不难看出,这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了的平民教育思想。

在吕氏家族中,我妈妈吕素仙(1930年11月~2011年1月)年龄最小,辈分不低。妈妈出生在很贫困的家庭,仅靠我外婆摆摊做小商贩赚取的微薄的不稳定的收入维持家计生活。要强的妈妈决计要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在困难的环境下,她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完小,解放前夕,她在解放区的小学当代课老师,帮助更多的困难孩子学知识,寻真理。解放后,我妈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完成了师范大学学业,走上了三尺讲台,讲授初中俄语课程。

我妈妈一生从教,是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是平民教育思想的实践与传承人。我们兄弟三人打小就记得,妈妈关心帮助困难的亲友和困难的学生胜过关心我们,每个月妈妈和爸爸的工资里都会先拿出一部分用于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业,几十年里,雷打不动。

2018年,我在海外创业的哥哥特意找到丹阳吕叔湘中学,以我妈妈的名义,每年为宏志班学生设立奖助学金,完成我妈妈的未了心愿。

平民教育运动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沧桑巨变,真理永恒。一百年前的定县实验和定县经验,仍在昭示当下,引领后人。

一百年前从定州启程的平民教育思想,飞渡了黄河,踏过了昆仑,唤醒了多少人!

梦中,我又见到了你……

陈春鸣  1957年5月出生,曾任镇江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镇江市文联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