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月15日讯(记者 薄云峰)“水中大熊猫”江豚在长江江苏段成群出现、围网养殖已全部退出广袤的太湖水域、仪征月塘湖、昆山傀儡湖等全省首批10 个生态河湖样板对外正式发布、157 个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徜徉的公园、40个最美运河地标成为水环境最美名片……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于江苏人来说,家门口的河清水美是感触最深的身边事,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全省推行河湖长制有着密切关系。
水清河美是江苏水环境的鲜明特色。 薄云峰 摄
江苏河湖众多、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9%。全省有乡级以上河道2万多条,丰沛的江河湖泊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是江苏的特色和优势。今年省两会期间,许多提案都聚焦了河湖长制和水环境治理这个民生话题,其中不少来自基层的实践经验和真知灼见都展现了水韵江苏的鲜亮底色。
各管一段的河长制“短板”如何补齐?
省政协委员、苏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的龚震在提案中坦言,江苏以水为豪,但基层水污染防治的压力巨大。2007年,河长概念在无锡首次出现。当时河长就是负责日常巡河,工作职能就是用肉眼来观察河湖中水上漂浮物,以及有没有沿河企业往河湖“粗暴排放”。作为河流“健康”情况的信息员,河长对于县乡和城市河流的关注更加及时,也对河湖治理提供了崭新模式,河湖长制随后在江苏全面推广。
南京夹江水道的水质明显提升。 薄云峰 摄
随着河湖治理要求更加提高,河长制最明显的短板——短期治理效果明显,长效治理急需加强。河长制明确了各级河长权责分工,界定河流了治理的起止段。但河水是流动的,上游的污染物波及下游,上游的河长该不该问责?
在具体实践中,河长办从各个部门临时抽调工作人员,但不少是水污染防治的门外汉,对业务不熟悉,实际责任和权责与治理要求不匹配。超出他们业务和权责范围的水污染问题向谁反映?水环境治理涉及发改、自然资源、水利、环保、安监、农业、交通、住建等部门,其中交叉问题找谁反映?谁来治理?
龚震认为,如果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今后有的地方的巡河就流于运动化、形式化,甚至会出现 “代河长”“代巡河”以应付上级检查。同时,治理信息公开不够,缺乏社会独立监督评价机制等都会影响河湖长制的深入推进。
联手主流媒体,建立“河湖长共治圈”
省政协常委、高邮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杨文喜的提案也同样关注了河湖长制。他认为,河湖长制目前最大的痛点是——社会力量参与不够,造成落地落实还有距离。
他建议破解上述问题,关键要建立“河湖长的共治圈”。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建立“四项机制”,解决好谁管和管谁的问题。责任、权力、保障、问责这四个机制必须明晰。特别是涉河重大项目建设、行政许可、水系调整、河湖开发利用等,事先要充分征求河长的意见和建议。河湖长提出的问责,尤其是涉及到上级和主管部门的问责,要有正常渠道。对涉河违法违章行为,基层河湖长要勇于亮剑,敢于“说不”。
河湖长制的落地生根,关键要发挥民间参与力量。通过新闻媒体、社会宣传等途径,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河道管护行动,通过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家乡河湖”、评选“河湖卫士”等系列活动,提升公众关注度,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