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为媒!“梅花知己”文化赏鉴活动在南京举行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3-09 18:04

3月8日下午,以赏梅、谈梅、品梅、摄梅、画梅、刻梅为主题的“梅花知己”文化赏鉴活动在南京梅花山云几茶馆举行。来自南京学术界、教育界、书画界、文艺界、新闻界、摄影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酷爱梅花的社会各界人士,共约50余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让人赏心悦目的“梅元素”勾起与会者童年记忆

图片

 薄云峰 摄

图片

 薄云峰 摄

梅花树正娇艳吐蕊,红色、粉色、白绿色、白色等颜色的梅花绽放在枝头,特别雅致漂亮。梅花盛开、梅香四溢的周围环境给“梅花知己”

图片

 

图片

 薄云峰 摄

 

活动鉴赏会的现场,墙上挂的摄影、书法、绘画作品,案头摆放的梅花盆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的有关梅花的雕版,都展示与梅花息息相关的文化元素。

南京市中医院原副院长陈庆琳在现场一边用手机拍摄梅花,一边告诉记者,她的爷爷、父亲都是中国文学的爱好者,她有四个姐妹,小时候,爷爷分别以“梅兰竹菊”给她们每人分别起了一个小名,她的小名中就是“梅“,陈庆琳告诉记者,“梅花香自苦寒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在中国古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吟诵歌咏梅花的绝佳诗句举不胜数。中国人对于梅花的喜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小时候随父母和老师在春季欣赏梅花、手持课本学习古诗词的画面更是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记忆深处的美好画面。

图片

 

图片

薄云峰 摄

专家畅谈自己与梅花的独特缘分和情感故事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院教授刘元堂,近十年来致力于访梅、画梅,在活动现场,他分享了自己与梅花的情缘,并作画一幅;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邓清之以《宋刻梅花喜神谱》雕版为例,介绍了雕版艺术的工序;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屠国啸的很多摄影作品都以梅花为主题,《梅花欢喜漫天雪》等两幅摄影作品曾在2013年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他在活动现场分享了拍摄梅花的技巧;园林高级工程师李长伟则分享了培育梅花的心得;来自南京市朗诵协会的朗诵爱好者们纷纷登场,带来与梅有关的文学作品的诵读。谈梅、画梅、写梅、诵梅,梅花爱好者们相聚孟春时节的东郊,多维度呈现中国文化中的“梅花之美”。

梅花所蕴含的“风骨”,赢得人们对她“独一份”的厚爱

花卉是大自然的精灵,花卉本身无言,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花语。中国人喜欢梅兰竹菊、喜欢荷花、桃花、海棠却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品行高尚清雅的代名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学意象。梅文化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香顺围绕“中国梅文化漫谈”这一主题,详细梳理了中国梅文化的发展史。

俞香顺多年来致力于花卉文化研究,他著有《中国荷花审美文化》《中国梧桐审美文化》等书籍。他专注研究植物在文学呈现过程中所体现的哲学、美学话题。在他看来,衡量植物(花卉)的价值有三个维度: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这三种价值很难兼备,但我国植物中,不乏兼而有之的,有的甚至相当突出且平衡,梅就是其中之一。”据俞香顺介绍,中国梅文化的历史与内涵可以分为果实应用、花色欣赏、文化象征三个时代。

“梅”是一种花,也是一种果。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里就收录了“梅实”。《世说新语》里的“望梅止渴”、《三国演义》里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等典故或诗歌都有关于梅的实用功能。

魏晋以后,梅的文化意义逐渐发展到观赏价值阶段。最初人们关注梅花的花期之早,这是梅花最显著的特征,如隋朝的江总在《梅花落》中所写:“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梅花的早开早落,又引发了人们感慨芳华易逝,乐府《梅花落》的流行,反映了人们“爱怜交加”的情怀;梅花的外形之美,又引得人们折梅相赠,用以寄托思恋和友谊,陆凯《赠范晔》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便是一句脍炙人口的代表。

图片

薄云峰 摄

中晚唐时期,诗人对梅花的观察描写日渐深入、细致,开始注重梅花的精神特性。两宋时期,梅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清气”和“骨气”这两种鲜明品格精神,“清气”是偏于出世或超脱的人生态度,“骨气”是一种勇于担当和执着的道义精神;前者近于道家,后者则属于儒家。

该活动的主理人、曾获2008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周学介绍,该鉴赏活动是“阅美南京”活动的一部分,“阅美南京”是南京市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一类项目,活动通过“领读”环节知识普及讲座和“诵读”环节语言艺术活动的结合,提升全社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薄云峰 文/摄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