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将至,人们更关注身边的龙元素。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你知道南京有多少带“龙”字的地名吗?还真有人答得出来!
记者了解到,最近南航金城学院红色文化宣传志愿者协会的黄欣等多位志愿者同学,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文史作家栾川的指导下,仔细翻阅权威资料《南京地名大全》一书,同时反复查询南京地名信息网,再结合实地寻访,对南京带“龙”字地名进行一次全面摸排。最后,同学们合计查到南京至少有多达557个带“龙”字地名。
此前,人们一般认为南京只有300多个带“龙”字的地名。志愿者们此次的整理,大幅度提升了相关统计结果,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南京地名中的“龙”文化。
同学们又按河流、山川、居民点、道路等十三个类别对地名进行分类,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例如,他们发现南京的道路、街巷有196个带“龙”地名。而至少19座山的名称带有“龙”字……指导同学们整理的栾川告诉记者,一些带“龙”的地名,背后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乌龙潭,传说有龙出现
南航金城学院的志愿者同学们整理地名时发现,南京现在一共有6个湖泊水潭名称带有“龙”字,分别是:乌龙潭、白龙潭、九龙湖、蟠龙湖、双龙湖、龙池。
其中,位于鼓楼区清凉山东麓乌龙潭公园,是周边居民们喜爱的游憩之地。这个看似平常的街边公园,却因其地名而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和传说。
南京方志史上现存第一部官方主修的府志,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成书的《景定建康志》,转引《舆地志》内容,在“乌龙潭”条有这样的记录:“宋元嘉末,有黑龙见于元武湖(注:即玄武湖)侧。今潭近湖,疑即当时所见之处。”
乌龙潭而今只是一个很小的池塘,但是在《景定建康志》编纂的时期,玄武湖、乌龙潭的水面都比今天大得多。而乌龙潭是古代河道演变而成,属河迹洼地型的古水潭,在古代曾长江相通,有“潭深莫测,广百余寻”的记载。五代十国的杨吴时期在南京周边构筑护城河(即著名的“杨吴城濠”),甚至曾利用乌龙潭位置这片水面连接护城河河道的北段与西段。因此,志书才会记录湖和潭距离很近。
那么,让乌龙潭得名的“龙”,是什么动物呢?栾川注意到《盋山志》之中有这样的记录:“乌龙潭在盋山前。相传晋时有黑龙见,或曰刘宋时。故名。”他据此推想,晋代时有黑龙在乌龙潭出现的记载,很可能是和东晋时《抱朴子》书中的一段记载实现了对应。书中称“昔石头水有大鼋,常在一深潭中,人因名此潭为鼋潭”。书中并且记载的鼋极为庞大,“径长丈余”。
栾川告诉记者,“鼋,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古人难以区分种类,其实以“鼋”统称看到的各类巨型龟鳖。当时乌龙潭与长江相通,从江水游入内河的巨型龟鳖,在乌龙潭里露着黑色的脊背,兴起波涛,而被人们神化为‘龙’,也是能够理解的。”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乌龙潭虽然水面已经缩小,但仍有“水怪”出现。当时曾经官至吏部左侍郎的顾起元,留下了《金陵古今图考说略》《客座赘语》等对于南京城市史具有主要文献价值的书籍。
他在《客座赘语》中记载,“泛舟于石城门内之乌龙潭,时日已暮矣。舟在潭北,忽见潭南水面,有物浮出,黑而长可数尺,昂首望北而行”。他还记载,这个露出水面有“数尺”、昂着头的黑色水怪,在乌龙潭掀起阵阵波涛,在小船中众人的惊呼声中消失。“从这些细节来看,显然也是一只大鼋游过乌龙潭。据此也能想象,自晋代至明代,水面广阔的乌龙潭多次有古人眼中的‘黑龙’,引起人们的尖叫声。”栾川说。
如今,乌龙潭虽已不再是历史上那般广阔深邃,但却重新拥有了着一份宁静与美丽。作为南京市民熟悉的地名,乌龙潭不仅承载着一段神奇的传说和厚重的历史,更以地名形式记录了南京城内曾经的壮观景象。
龙蟠里,诸葛亮在旁边驻马
位于省人民医院对面的龙蟠里,是南京最为著名的“龙”字地名之一。这条小巷东北起广州路,西南至虎踞路,虽仅有350米长,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诗巷”。在路边分布着惜阴书院旧址、魏源故居等多个古迹,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目前找到最早出现这一地名的方志是《嘉庆新修江宁府志》,该志“石头山”条下:“驻马坡……坡在今龙蟠里北。” 栾川说,“据此也能确认,历史上人们是因为诸葛亮在此地说出著名的‘虎踞龙盘’话语,而将龙蟠和虎踞用于这一带的地名。”
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记录龙蟠里地名由来的志书,是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成书的《盋山志》。《盋山志》为清代南京专志,其中记载:龙蟠里在盋山前,西直城垣有甓门,榜曰“古龙蟠里”。并且记载该地名的由来是:相传昔诸葛武侯与吴主权论建都形势,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故名。
“虎踞龙盘”的记载,史书之中早期出处有两个。其一,是唐朝史家许嵩在《建康实录》之中注引晋朝张勃《吴录》的记载,诸葛亮“因观秣陵山阜,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另据南宋著名文人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2《形势门》记载:“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这两则史料中的“钟山(阜)龙盘(蟠)”都指的是钟山像龙一样地环绕盘曲。
当下,在龙蟠里以北的山坡,望向清凉山,确实是能够看到有“虎踞”之姿。“但是现在市区高楼林立,在此难以眺望钟山。古时候没有高楼遮蔽,能够想象从龙蟠里旁边朝东方远眺,绵延数公里的钟山山脉如同蟠龙一般,环绕在南京城畔。”栾川告诉记者说,“‘龙盘虎踞’作为成语流传下来,不断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形容南京山川地势雄伟壮观。‘龙蟠里’这一地名亦是如此。”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龙蟠里虽已无法见到诸葛亮的身影,但这里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漫步在小巷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轻响起。每一块石板、每一道门楣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不仅如此,而今的龙蟠里还是一个连接城中广州路和虎踞路的交通枢纽支线。这使得这里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还充满了现代的活力。无论是来寻找历史足迹的游客,还是穿街走巷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繁华。
青龙山,李白写入诗句
青龙山位于南京的东南郊,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是资源丰富、历史厚重的胜地。江宁区政府网站记载该地名的得名由来是:“因山势迂回曲折,如龙盘旋,加之山石色青,故名。”青龙山有几座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海拔277米。山麓植被茂密,产有多种珍贵的中药材。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砂岩构成,其中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是建材的重要原料产地之一。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山产石材,质甚良”。而早在明代末年成书,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的《园冶》一书中,也有“青龙山石”的专门记载。
此外,青龙山曾给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曾两次在诗句之中将青龙山和著名的白鹭洲并列,并且写的都是青龙山日出的景象。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写道:“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他曾经在南京送别友人殷淑,为此写下了《送殷淑三首》,组诗的“之二”里写道“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为什么青龙山的日出给李白留下这么深的印象?青龙山位于南京东南,呈西南——东北走向绵延长达15公里,宽2公里,只有几座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青龙山狭长,造型更像一条龙,在视野之中出现的范围也因此更广。
“每年的秋分以后至次年的春分,日出方位更偏向东南,而青龙山就在南京的东南。在城区没有高楼遮蔽视野的古代,看到一轮朝阳从绵延的青龙山升起,确实是很壮观的景象。”栾川这样告诉记者。李白的诗句之中出现的“青龙”地名,也记载了这一能够与白鹭洲并列的名胜,曾经能让南京人看到怎样的风景。如今,青龙山遍植柏松等树木,四季常青、郁郁葱葱,遥看仍是宛如青色巨龙。这里不仅留存着丰厚的历史故事,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态体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