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犯罪动作片中挖掘温暖现实主义,电影《莫斯科行动》举行专家研讨会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0-09 17:18

由韩三平、刘德华联合监制,邱礼涛执导的电影《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以下简称《莫斯科行动》)正在全国热映中!10月8日,电影《莫斯科行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专家们从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等多个维度解读影片的内涵及精神内核,共同探讨这部以1993年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为背景改编的犯罪动作大片。

 

图片

类型突破创新,在犯罪动作片中挖掘温暖现实主义

电影《莫斯科行动》在类型上的突破和创新,对案件的艺术化呈现,多层次立体的叙事得到专家们首肯。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表示,电影在立意上有非常的大突破,通常这种犯罪动作类型片,会比较偏血腥,但这部电影在挖掘温暖感方面下了大工夫,是一种温暖现实主义理念的体现和阐释。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党总支书记、教授武亚军称,社会事件改编必须有创作者自身对这个事件的解读、认识,和他自己的立意角度。从这一点上,电影《莫斯科行动》既写了案情本身,又写了抓捕中正义和犯罪的较量,还挖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几个层面共同铺展,使得这个故事非常立体。

剧组1:1极致还原90年代莫斯科诸多代表性真实场景,用心制作颠覆想象,得到专家们的盛赞。

专家胡智锋表示,场景再造重现上的创新,体现了主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飞机、火车、地下水宫等场景的还原和拍摄不是一般难度。主创们敢于想象,下了苦工,给了观众们最好的视听体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细心挖掘影片动作设计,称赞影片动作场面不仅密集而且十分认真考究,“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翻车,一般来讲一个动作片里有一两场就够了,但这部电影里有非常多翻车,甚至在换轨站都有翻车镜头;第二个是在一个全景镜头里,张涵予拷着黄轩从火车顶上掉下来,这个设计真的很用心。”不管是宏观场面,还是微观细节,电影《莫斯科行动》的主创们秉承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心血融入进电影的每一个场景。

 

图片

人性复杂张力,专家二刷称赞角色塑造“堪比好莱坞”

电影《莫斯科行动》不仅以硬核燃炸、拳拳到肉的动作戏份带给观众生猛的视听体验,更以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生动立体的人物塑造打动观众。

专家们认为,影片在人性表达深度开掘方面十分出色,且在人物关系上设置巧妙。《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称:“影片有对复杂人性的洞察,里面的人物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宽广的谱系。人性是相互冲突的欲望、张力所形成的,这种人性的冲突也让人感受到悲剧的力量。这个电影在人物复杂性的刻画呈现上做得特别好。”《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联系真实案件,称道影片不仅在服化场景上真实还原,很多办案时的人性细节也非常尊重历史事实:“比如吃饺子这个段落,我看过当年关于这个案件的纪实文学,记得里面的一个场景,罪犯死不认罪,警察就是通过新年狂欢突破罪犯的心理防线,零口供突破。”

影片中各个立体丰满的角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演员们的表演也获赞“集体性出色”。黄轩这次出演了一个坏到底的人,但他没有刻意扮狠装酷,他衣冠楚楚,喝红酒听交响乐,气质儒雅智商又高。反而戴着墨镜的张涵予有几分黑帮老大的味道,这是他侦查的需要,但粗犷干练的外表下刚中带柔;瓦西里内心的挣扎,以及对女儿的爱,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迷途的悲怆,这带来一些人性的反思和人生的思考;苗子文本来已经跑掉了,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救人,很有江湖情,反面人物的塑造并不是一味地坏和冷血,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图片

体现国家力量,真实案件改编引导向善向法

电影《莫斯科行动》里,警察以生命保护生命的壮举,感动无数观众,唤起观众们的家国情怀。专家漆亚林表示:“中国警察不远万里赴莫斯科缉拿劫匪,体现了中国警察匡扶正义、维护国家形象、守护人民利益,不辱使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电影报》副总编张晋锋称:“影片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心怀观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则表示,电影《莫斯科行动》给“国家行动三部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影片的主题脉络有着全球的视野和国际的野心。”

影片深厚的立意和社会价值被深入探讨,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学院副院长、政法宣传与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法治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徐州从专业角度指出:“以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往往难以避免暴力、仇恨等负面的呈现,但《莫斯科行动》的创作者,把方向引导到向善与向法的维度。向善的方面,有瓦西里这种个体的选择,也有国家层面的雷霆之怒。向法的方面,崔振海有两句台词非常典型,一个是‘欠债要还’,一个是他对瓦西里说‘你判多少我们说了不算,要看法官怎么判’,这是一种典型的法治思想的体现,尤其在90年代初非常难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