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扬州老翁有手让蟾蜍“脱衣服”的本领,他为啥要这么做?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0-03 16:42

扬子晚报网10月3日讯(通讯员 刘文迅 记者 陈咏)“话说扬州一头桥,桥头居住一蒋老。八三老翁天天笑,笑说蟾蜍脱衣妙。”这首打油诗,在扬州广陵区头桥镇一带流行。记者3日寻访了解到,打油诗所说的“蒋老”,名叫蒋茂荣,今年83岁,家住头桥镇桥头。他常常和人们聊天说:蛇脱皮大家经常见到,不稀奇,可见过癞哈蟆(蟾蜍)脱衣的人不多。记者了解到,蒋老是个有故事的人,父亲是乡村郎中,救过很多人。他自小从父亲手中学到不少本领,让蟾蜍“脱衣服”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蟾衣

每年夏秋两季,桥头河边爬上岸来的癞哈蟆(蟾蜍)出现时,蒋老就悄悄地把它们捉进自家后院里一个荷花缸里养起来。每年夏秋,正是蟾蜍(癞蛤蟆)高歌繁殖季节。蒋老知道,蟾蜍是益虫,属野生动物,只能保护,不能捕捉。但他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保护,是捉养在水缸内,让它蜕皮,然后放归大自然。

记者了解到,蟾衣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呈乳白色胶状液体,虽有毒,但可入药。据《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许多药书记载及现代研究,蟾衣中含有数百种化合物。蟾衣是蟾蜍(即癞蛤蟆)身上的一层很薄的几乎透明的皮,蟾蜍脱下之壳,是蛤蟆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俗称“蟾衣”,可加工成名贵中药。

据了解,到下半夜,蒋老准备好勺子和白纸,默默守候在荷花缸傍。这时,一只大癞哈蟆浮出水面,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戏水完毕,便平伸四爪,闭目养神,一面深呼吸,一面漂净全身污秽,分泌一种似毒非毒的激素,皮肤出现乳白色,金黄色的“外衣”慢慢褪下。蒋老用事先准备好的勺子迅速收集。这里要注意,速度一慢,蟾衣就会被它吞下肚。

下面的是细活,首先将脱下的蟾衣,用勺子轻轻舀起,平摊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置于阴凉处晾干。最后,用中药店碾碎,混和一些中草药,按父亲生前告诉他的制法碾碎成药。

蒋茂荣告诉记者,土方能救人。“扬州万福桥惨案纪实”记载,1937年12月14日,日本鬼子侵占扬州城。17日晨,沿途抓了400多名民夫,被逼运送枪支弹药和抢来的粮食,一路往江都进发。回来的路上,有人向鬼子告密,队伍里混有军人。人群行至万福桥中央时,鬼子在桥两头架起机枪,一阵狂射。这就是“万福桥惨案”。侥幸逃上岸的,伤痕累累。头桥郎中见状,忙与蒋茂荣父亲一道,用蟾酥土方敷贴治疗。当时,蒋茂荣尚在襁褓中。长大后,他从父亲手里接过土方,治病救人。

蒋老表示,蟾衣应在医生的建议下对症进行科学敷用或服用,自己不要擅自处理。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