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盲人女孩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声音成视障群体的 “精神盲杖”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7 08:57:13

扬子晚报网5月17日讯  (通讯员  王卫军  奚晓畅 记者 王国柱)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泰州新高区盲人女孩高梓涵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她的世界自幼陷入黑暗,却用声音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她看不见五彩世界,却用朗读,为自己和他人构筑了绚丽的梦想空间。

1999年,一声尖锐的啼哭后,命运的阴霾悄然笼罩了刚满月的高梓涵。因用药失误导致的视神经萎缩,让她的世界永远定格在混沌的黑暗里。从记事起,她便只能隔着窗户听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电视机里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播报,成为她与外界连接的唯一纽带。那些抑扬顿挫的声调,照亮了她最初的语言启蒙,也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声音的种子。

在泰州特校和南京盲校的十年时光,高梓涵用指尖触摸盲文课本,在凹凸的字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同学们讨论未来要成为推拿师时,她总会摸着课桌上的盲文词典发呆——难道视障者的人生只能困在按摩床前?这个不甘的问号,促使她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盲文书籍,在文字世界中找寻更广阔的可能。

2015年,16岁的高梓涵在宿舍床上用被子搭起 “录音棚”,开始尝试录制有声小说。耳机里自己略显生涩的声音,让她第一次触摸到梦想的形状。三年后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她,意外获得“声音梦想”项目的青睐,在这里遇见了改变命运的导师董丽娜。“用心去读每一篇文章,才能不辜负听众的期待。” 董老师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播音艺术的全新认知。为了纠正视力障碍导致的歪斜站姿,她每天贴墙站立两小时,哪怕练到手脚抽筋也不放弃。视频直播和剪辑也是巨大的挑战,她竭尽全力学习专业软件,仅凭微弱的光感艰难判断画面质量,再请亲友帮忙确认。

2022年毕业季,高梓涵做出了令亲友惊讶的选择:“请给我一年时间,我想在盲人有声主播这条路上闯一闯,哪怕头破血流,也绝不后悔。”她参加了“熊苑教育”有声演播培训和“彩虹之光”残疾人有声主播公益培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实现梦想奠定基础。

当第一次在 BOSS直聘的“萤火助残×声声有息”残障人士专场直播中发声,她的求职故事通过电波传到无数角落;喜马拉雅平台上 “异想布开” 工作室的成立,标志着视障者用声音叩开职业大门的开始。近300万字的《小妇人》《汤姆叔叔的小屋》有声书,让她的声音穿越屏幕,成为视障群体的 “精神盲杖”。

2024年全国助残日,高梓涵回到家乡泰州,在新高区明珠街道揭牌成立 “全国盲人朗读者集结地”。这个由她一手策划的公益项目,不仅汇聚了视障朗读者、作家、社区工作者,更搭建起残健共融的对话平台。直播间里,她与视障孩子分享《春江花月夜》的朗诵技巧,和社区书记探讨无障碍设施建设,用党的政策宣讲温暖听众心灵。当成为启明有声演播培训讲师时,她走进校园、聋协等地进行励志宣讲,用亲身经历激励更多身处困境的人勇敢前行。

从黑暗中摸索的孩童,到照亮他人的“声音引路人”,高梓涵的人生轨迹始终回响着不服输的强音。她用十年时间证明:视障者的舞台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全情投入的发声里。当新年晚会上《春江花月夜》的朗诵声响起,舞台下残疾儿童家长湿润的眼眶里,倒映着比灯光更璀璨的希望 —— 那是一个用声音改写命运的女孩,送给世界的礼物:世界并不只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体会;黑暗挡不住内心的光芒,只要心中有梦想,生命就会绽放异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