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百岁海安人
卢锋
“海安发布”发了我写的《“不如海安”》一文后,有友人电话问我:“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那老太是谁啊?”
我回答:“哦,那个老太啊,她叫周玉兰,是一位百岁老人。”
友人的电话,让我的大脑里闪回十五年前的一幅幅画面。
2010年,海安政协决定组织人员撰写一部书,书名一开始定为《长命百岁海安人》,后来正式出版时,改为《百岁寿星海安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政协这一年的选题很好。2009年年末的统计数据表明,当时海安有93万人,百岁老人有157位,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7位。国际通行的“长寿之乡”标准是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7人,海安远高于这一标准。
按照任务分工,我领受了采写6名百岁老人的工作任务。对采写百岁老人,我充满好奇心。
小时候,母亲经常说两句话,”一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句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两句话,小时候不懂,稍微大了些才懂。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七十岁就算高寿了,更不要说八十岁了。
对家乡海安,我一直热爱有加,始终认为海安是天赐福地。
海安好,好在自然条件。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水质优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海安好,好在社会环境。家庭温馨,敬老爱幼;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发展快速,保障健全;治安良好,社会和谐。
自然条件好,社会环境好,百岁老人不断增加就成了必然。
采访百岁老人的画面,至今存储在我的大脑沟回里。
徐胡氏老人自己给自己梳头。姜海 摄
2010年8月3日,我到胡集村18组,采访105岁的老人徐胡氏。
记忆深刻的是,徐胡氏的“长寿宝典”有四句话。
第一句“宝典”是“家里不要弄得鸡飞狗跳的”。
徐胡氏62岁的小女儿徐裕兰告诉我:“我妈妈二十岁左右从双楼的郭楼村嫁到徐家。我爸爸徐宝银比妈妈大一岁,是个瓦匠,同时还租了谢姓地主几亩田种。农闲的时候,妈妈就到谢家做佣人。我爸爸脾气暴躁,经常为一点小事骂妈妈,他喉咙喊破天,妈妈也不理他,我们常常问妈妈,他骂你,你为什么不回嘴?哪知道,她对我们说,都是夫妻,家里不要弄得鸡飞狗跳的。”
这时,老太太插话了:“要你说呢,细丫头?一天到晚只顾吵架,哪有时间做活计?不做活计,你们8个细毛猴喝西北风啊?老头儿88岁死的时候还和我说,别计较他脾气坏,我说,我从来不曾计较过。”
第二句“宝典”是“儿呀,做人别小气,小气不长寿”。
68岁的徐裕德是徐胡氏的二儿子。徐裕德介绍:“我老娘经常说‘做人别小气,小气不长寿’。邻居借点什么,她都说快点拿给人家。她说,人家没难处,也不会登门借。小时候,我们去挖野菜,她都要我们别和其他人抢着挖。所以,老太一生的人缘特别好,邻居个个都喜欢她。”
正说着,老太的邻居徐均元跑来问候老太:“老太,有没有吃早饭啊?”老太回答:“吃过了,徐二爹。”
徐均元48岁的儿媳谢兴红也跑到老太跟前,先是拉着老太的手,后来又把自己的手放在老太胸口按摩,老太笑得合不拢嘴:“你个‘死丫头’,一天到晚捋二摸三,摸得人痒痒的。”
第三句“宝典”是“拾狗屎都是快活的”。
徐裕德的妻子王玉兰说:“我嫁到徐家几十年,老太从没跟我怄过气,跟我说话都是笑眯眯的。百岁老人了,我晚上陪她睡觉,她夜里常常做梦,一做梦就会发出笑声,第二天我问她做梦做到什么了,她说,有时候是少年时候在推磨,边推边唱,唱的是《双推磨》,隔壁徐二奶奶一唱就错,惹人发笑。有时候是早上拾狗屎,碰上雾大看不见,头低下去,恨不得贴到狗屎上才看见,想想蛮好笑的。”
儿媳的话被老太打断:“做活计好啊,拾狗屎都是快活的。”
第四句“宝典”是“人别贪,贪了伤心肺”。
徐裕德说:“我妈常对我们说,‘人别贪,贪了伤心肺’。我妈虽然是个‘解放脚’,小时候裹了又放了的,但在农业社的时候,剐稻、剐麦、薅草、拾棉花、挑泥,她都非常出劲,她说,大家都拿一样的工分,自己少做了,其他人就要多做,占人的不好。一直到去年,她还坚持在家前屋后忙着,但每顿饭她都吃得不多,半碗。劝她多吃点,她说,吃半碗正好,再多就浪费。她说不吃了,桌上再好的菜,她也不搛一筷子。”
老太接话:“当然啊,饱了不就好了,吃多少做啥?吃得少,身材好,我少年时候长得又漂亮,老头还怕我跑掉呢。”
刘凤英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胡仁杰 摄
2010年9月19日上午,我去刘圩村,在原双楼镇供销社大院里,采访百岁老人刘凤英,老人住在外孙王余林家中。
我问:“老太,您高寿呀?”
刘凤英说:“哈哈哈,才百十岁!”
我说:“您老好福气呀!”
刘凤英说:“我还好福气呢,32岁的时候,老头子就走路了,我只好一个人把王笃英、王笃珍两个丫头拉扯大了。当然,我还算有福气的,大姑娘王笃英生了个小伙王余林,有本事,从前做到供销社经理,现在,又贩蛋,又办厂,钱朝家里淌!”
我问老人:“请问您老最喜欢做的是什么?”
刘凤英说:“最喜欢抽烟。我8岁得天花,脸上痒,拿我爸爸的旱烟袋一抽,不痒了,就学会了抽旱烟。我到95岁,还一天一包半,我的两个丫头,不准我抽,我是谁呀,我是她们的妈妈,听她们的呀?一管我,我就骂她们。孙子、重孙女我是舍不得骂的。还是我的孙子好,买烟我抽,现在一天规定我抽8支,我就听他的。”
我又问老太:“老太呀,你除了抽烟,有没有其它爱好呀!”
刘凤英说:“吃冰糖。不抽烟,又不吃糖,有什么意思?鱼呀肉的,有得吃也好,没得吃也好。”
我笑着问老太:“我晚辈不晓得深浅地问一句,老太呀,您年轻时,脸上有麻子,有没有人笑话呀?”
“麻姑献寿,王母娘娘都高兴!”刘凤英说, “有什么杲昃好笑?我就一句话,麻子怎么了,菩萨赏的!”
我又有意追问:“老太呀,您32岁没了老头子,怎么就没改嫁?”
刘凤英脸上笑成了花:“相公啊,说了你别笑,我家隔壁景三爹还要帮我介绍的,我对他说,无用人不做有用事。再有人跟我说这事,我就划划扇子打打岔,对他说,扇子虽丑,凉风抖抖,上得高山,见得朋友,坐得花桌,吃得喜酒。哈哈哈!”
采访老人结束时,我头脑里突然冒出了写刘凤英文章的标题《“犀利姐”寿星刘凤英》。
周玉兰老人在搓草绳。姜海 摄
回到开头提到的周玉兰老人。
去青萍港村22组采访百岁老人周玉兰,汽车在周玉兰家附近停下,老人和村里的干部站在路口迎接。
村支书介绍:“听说你们要来采访,老人一大早就用小锹把家门口一段石子路上凸起的石子拨了。”
老人“嘿嘿”笑着:“我怕你们跑路磕了脚!”
周玉兰老人出生于1908年12月1日,2010年已经102岁了。102岁的老人什么都做,晒稻、收麦、薅草、提水……一天到晚忙个不息。老人还特别爱干净,一年四季,天天要洗热水澡,哪怕大冷天的,没有取暖设备,照样要洗澡。
周玉兰的邻居王圣明讲述了两件事。
多年前,周玉兰家前面的一户吴姓邻居,因为一点小事,不和周玉兰说话。有一天,这家人下地干活了,把没会跑路的小孙女放在家中“站窠”里,这“站窠”是稻草编的,天冷,里面还放了用米糠做燃料的铜火炉,这火炉被小孩碰翻了。正在门口干活的周玉兰听到前面房子里孩子的哭声,赶紧跑过去,门锁着,她从门缝里一看,“站窠”在冒烟。
周玉兰迅速跑到田头大喊:“老吴,快点,你孙女的‘站窠’着火了!”老吴的孙女因此得救了。
还有一次,老吴家的小猪钻出猪圈,结果掉到屋后的沼气池里,刚好被周玉兰看到,她又“厚着脸皮”跑到老吴门口喊。王圣明说这些时,周玉兰笑笑说:“人家对我好不好没事,可我要对人家好!”
图片由作者提供
时间过去了十五年,往事历历在目。徐胡氏、刘凤英、周玉兰等百岁老人均已作古。但是,时间长河奔涌向前,海安百岁老人持续涌现。
海安现在有多少百岁老人?169位!
今年年初统计结果表明,海安市常住人口86.51万人,户籍人口88.5364万人,一测算,每10万人里,有百岁老人19位了,与15年前比较,每10万人里又多了两位百岁老人。海安真是好地方。
国运昌,人寿长。
作者简介
卢锋
卢锋,海安资深新闻工作者,曾担任《海安日报》副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江苏领导参考》《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海安日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万多篇。2024年,所著长篇报告文学《铸魂》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员教育创新教材。
▎海 报:张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