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举办馆校合作精准供需对接活动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6 10:57:54

扬子晚报网5月16日讯(通讯员 顾蓓蓓 记者 张可)5月15日下午,“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南京市秦淮区馆校合作精准供需对接活动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负一层为国求贤厅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共秦淮区委宣传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指导,秦淮区教育局、文旅局、总工会及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承办,旨在推动秦淮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活动在《论语论秦淮》朗诵与暖场表演中拉开帷幕。一部秦淮史、半部南京城,秦淮自古以来便是古都金陵的文化之根。秦淮区作为 “最南京” 的文化地标,集聚12座备案博物馆,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15%,涵盖历史、科举、非遗等多元主题。高品质、多主题的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近年来,秦淮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文博场馆资源,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馆校协同、非遗活化古今对话”育人模式,以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基因、以革命文物赓续红色血脉、以科技赋能培育时代新人,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思政课的“第二课堂”,涌现出众多生动的“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实践案例。

秦淮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洛锋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标志着秦淮馆校合作迈入“精准供需对接”的新阶段。各博物馆与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共建“课程菜单”,开发跨学科学习项目,进一步打破壁垒,把博物馆的“物”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鲜活学习素材。下一步,全区教育系统将继续加强与市、区文博场馆的沟通联系,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细化博物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方案;探索组建由文博专家、思政教师、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双师型”团队,提升博物馆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强化科技赋能,积极尝试AR互动研学,打造“云游博物馆’等独特体验,让文物“活起来”,让思政课“动起来”。

随后,“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秦淮区馆校合作正式启动,标志着区域内博物馆与中小学、高校的协同育人机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博物馆思政课项目推介环节,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分别介绍特色课程,展现了从历史文化到红色基因、从文化传承到实践教育的多元思政内容。

主题沙龙由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蒋保华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支部书记胡媛媛,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薛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副校长吴婕,南京市钟英中学副校长王强,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党总支书记孙红,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校长、书记周锋等教育界代表,围绕“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为何?何为?”展开热烈讨论。嘉宾们一致认为,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与学校课程体系结合,能让思政教育从“说教”变为“体验”,尤其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活动最后,嘉宾们实地观摩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与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合作的思政课程展示。从负一层到明远楼遗址保护区,《科博小先生》小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小状元探秘千年科举路》“以游代考”的创新模式、《探寻红色工运文脉》的革命历史教育,以及《完善科博微行动》学生作品展览,全方位呈现了“博物馆+思政”的立体育人场景。其中,“以游代考” 通过无纸化测试,让学生在参观中感悟诚信考试、艰苦奋斗等思政元素,成为观摩亮点。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近年来深耕思政课程开发,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维课程体系。截止目前已开展近3000场思政教育活动,覆盖青少年群体超40万人次,形成 “课程有深度、体验有温度、育人有成效” 的多元育人格局。从低年级学生沉浸式感受科举文化中的至公精神,到中学生在革命遗址前感悟家国情怀,再到大学生通过职业体验践行文化传播使命,博物馆正以丰富的课程矩阵和创新的教育形式,成为区域思政教育的“实境课堂”。据悉,该馆未来将持续深化课程创新,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精准对接,以“沉浸式”“体验式”教育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为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注入文化新动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