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成功为一例体重360斤、BMI高达45的69岁卵巢囊肿患者完成手术。
记者了解到,患者陈阿姨(化姓)最初是在20年前发现腹部包块。这些年来,包块由直径5cm逐渐增大至50cm,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均因担心超重带来的手术及麻醉风险而被婉拒。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上半年她又被诊断出病理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加装了心脏起搏器。近两月,她腹部包块明显增大,体重快速减少20公斤,出现贫血表现,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经朋友介绍来到南京市第二医院妇科就诊。
妇科余敏敏主任医师完善检查后,立即组织麻醉科、心血管科、普外科等专家联合制定治疗方案,耗时一周完成术前调整:术前进行心肺功能训练和呼吸训练,改善肺活量和缺氧耐受性,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增强患者及家属手术信心。
解决“就医困境”之后,陈阿姨需要面对的麻醉与手术“双重考验”接踵而至。首先是插管难题。专家告诉记者,因陈阿姨颈部脂肪堆积,常规麻醉后可能出现窒息,麻醉团队在充分评估患者通气功能无明显障碍后,准备好纤维支气管镜和麻醉拮抗药,进行了快速诱导可视喉镜引导下置入气管插管,喉镜下可以看到两侧脂肪堆积已挤压声门,在夹缝中找到正确通道顺利置入气管插管,保证了呼吸回路的畅通。
另一重难关则是药物剂量的博弈。据悉,肥胖会导致药物代谢缓慢,麻醉医生需按“理想体重”而非实际体重计算药量,避免术后苏醒延迟,同时应用麻醉深度术中监测设备,在保证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用麻醉药物,减少术后苏醒延迟的概率。
与此同时,面对陈阿姨超常肥厚、水肿变形的腹壁,和山一样高高隆起的肚子,妇科团队经过反复衡量,最终谨慎选择剖腹探查术。术中,首先选择在脐上方正中腹壁脂肪较薄处做5cm小切口,暴露囊肿壁后穿刺针刺入囊腔,接引流管负压吸入引流瓶。
术中快速放液可能引发血压骤降或心脏衰竭,在麻醉医生严密监护指导下,手术医生分阶段引流,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输液速度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最终引流出血性液体及血块达20000ml,相当于40瓶矿泉水。
幸运的是,在囊肿引流完成后腹部压力得到了有效释放,手术团队进一步开放切口开始剥离囊壁。然而此时,手术团队发现由于囊肿发生时间跨度20年,长期压迫、出血、炎症等因素,囊壁与腹腔内其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连。随即,他们果断请普外科术中会诊,通力合作解决难题。在囊壁剥离过程中的组织渗血也愈加严重,输血科提前备血输血,改善凝血功能,保障生命体征稳定,最终多学科努力下完成全子宫加双附件、阑尾、大网膜切除等一系列手术。术后10分钟,陈阿姨在手术室内完成苏醒,拔除了气管插管,术毕30分钟,安全转归病房。
据了解,虽然陈阿姨的手术成功了,但术后还面临诸多问题。短期内她需要继续呼吸支持与疼痛管理,因为手术时间长和超重、盆腔恶性肿瘤都是血栓高危因素,所以预防血栓的任务也十分严峻,还要预防腹部伤口的感染和脂肪液化、合理减重,任重而道远。所幸,在妇科、肿瘤科、放疗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陈阿姨一一“闯过难关”,术后2周顺利出院。
通讯员 朱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