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徐州再进一步
来源:徐州日报
2025-05-15 12:43:09

近日,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泽平宏观团队分别联合智联招聘发布《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徐州在这两项排名中均取得了亮眼成绩,分别位居40位和61位,彰显出良好的人才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

逐年跃升展现人才活力

依托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2024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从人才供给、需求、吸引、生态四个维度,对全国296个城市进行了全面测评。

从细分领域看,徐州表现可圈可点:新质人才供给指标位居全国第37位;新质人才需求指标位居第42位;新质人才吸引指标位居第34位;新质人才生态指标也入围百强……这些数据勾勒出徐州在新质人才培育、引进、留存和生态构建方面的扎实功底,也反映出其产业升级对人才的强大吸附力。

《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同样带来惊喜。自2017年起,该榜单基于智联招聘“3.49亿+”职场人跨城求职数据,通过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等6大核心指标,衡量城市“引才—留才—用才”综合能力。

徐州近五年来连续上榜,从2020年位居第73位,到2024年稳步攀升至第61位,跃升12位。这一显著的上升趋势,展现了徐州对人才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

政策构筑人才发展沃土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政策体系与服务能力的较量。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徐州锚定建设人才强市目标,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

徐州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为牵引,不断强化人才工程建设,完善“彭城英才计划20条”政策体系,同步出台“攀峰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配套实施细则。

从人才引进的资金支持,到人才培育的平台搭建,再到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一系列环环相扣、精准高效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为人才的引进、培育、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更传递出徐州求贤若渴的诚意与决心。

政策落地离不开扎实的实践行动。徐州创新开展名校名所行“招才引智”活动,主动走进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起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接续举办重大招才引智活动,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徐州人才资源总量达187万人,高层次人才超16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6万人,每年引进大学毕业生超4万人。

产才融合实现双向奔赴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产业则是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才能释放最大效能。

在徐州,从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前沿探索,到徐工集团的引领突破;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崛起,每一次创新突破、每一项重大成果的背后,都涌动着人才与产业融合的活力与智慧。

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新质人才资源,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产业的发展为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徐州在半导体、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相关领域的新质人才;而新质人才的持续涌入,又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而新质人才的持续涌入,又为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能。这种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让徐州在技术突破、产品升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徐州持续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精心谋划全市人才品牌活动,精准开展人才项目对接,持续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人才工作品牌。深化“彭城英才计划20条”实施,拓展人才码和人才会客厅线上线下平台服务功能,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通过持续完善人才生态,徐州正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高地,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服务、更广阔的舞台,吸引天下英才汇聚彭城,实现人才与徐州的共同成长,持续赋能徐州高质量发展。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