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又一条6吋芯片产线5月量产:民营晶圆厂三十年坚守后‌逆势突围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3 14:43:40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周期调整,但在长三角腹地的扬州经开区,一家成立近30年的民营晶圆厂正以逆势扩张的姿态搅动行业风云。扬州晶新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祺近日向记者透露,公司第二条6吋芯片生产线已完成设备导入,计划于5月正式量产。这条总投资4.5亿元的产线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开关二极管、三极管等细分市场的产能,助力2025年实现7.5亿元营收目标。

产品应用领域

这一动作背后,是晶新微电子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隐形冠军”的又一次关键跃迁——从1997年引进国内首条民营4吋晶圆线,到如今构建起覆盖4吋、5吋、6吋及8吋的多元产线矩阵,这家完全依靠自身利润滚动发展的企业,不仅在小信号器件领域拿下国内70%、全球30%的市场份额,更以“零政府补贴”的硬核模式,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道路提供了独特范本。

‌逆周期扩产:剑指全球50%市占率‌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波动加剧的2024年,晶新微电子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全年产出芯片183万片、管芯数1249亿个,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关联公司总营收达7.1亿元。这份韧性,源自其在小信号器件领域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更源于对技术路线的前瞻布局。

厂房和设备

厂房和设备

即将量产的6吋新产线,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该产线重点瞄准开关二极管和三极管市场,通过设备调试逐步释放产能,预计到今年月产销规模将突破4万片。而这仅是晶新微电子扩产版图的一环:仪征国芯外延工厂年产能计划从42万片增至72万片;8吋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建设持续推进;车规级产品认证已覆盖博格华纳、华为、联合电子等10家头部企业,2025年计划实现40个车规产品量产。

“我们的目标是让小信号器件全球市占率达到50%。”75岁的高祺目光坚定。这位被业界称为“中国民营晶圆厂第一人”的企业家,亲历了中国半导体产业从零起步的全过程。他的底气,源于晶新微电子在成本控制和技术迭代上的极致追求——通过将1300系列和可控硅芯片从4吋转向5吋生产,良品率提升15%,成本下降20%;通过“五星上云”数字化改造,设备利用率突破90%。

‌创业传奇:从留日学者到晶圆厂“拓荒者”‌

高祺的半导体人生,恰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突围史的缩影。1950年出生的他,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日学者,曾与其他五位留学生共同受到邓小平接见。上世纪90年代初,身处日本学界的高祺敏锐捕捉到国内家电产业爆发的机遇。“当时长虹、康佳因为日本芯片断供被迫停产,而日本半导体厂却因日美协议成批倒闭。”他回忆道,“我就想,能不能用日本的二手设备回国建厂?”

1997年,高祺押上全部身家,从索尼购入二手4吋生产线,控股扬州某晶体管厂,就此创立中国首家民营晶圆厂。没有国家资本背书,没有现成技术团队,甚至遭遇“民营搞芯片是天方夜谭”的质疑,但凭借对市场的精准判断,晶新微电子硬是在泛用型小信号器件领域杀出血路。“一片4吋晶圆当时的利润率300%,客户提着现金在厂门口排队。”

厂房和设备

此后二十余年,高祺以近乎偏执的专注深耕细分市场:‌2000年代‌:建成国内首条民营5吋、6吋线,攻克化合物半导体技术;‌2010年代‌:突破车规级认证壁垒,打入全球汽车供应链;‌2020年代‌:启动8吋功率器件产线建设,剑指新能源汽车市场。

如今,晶新微电子年产出1500亿颗芯片,客户涵盖华为、比亚迪、扬杰科技等知名企业,累计纳税超10亿元。更难得的是,公司始终拒绝“补贴依赖症”。“有些企业投资回报率全球垫底,靠政府输血生存,这不是发展企业的正道。”高祺直言。

‌行业启示:自主可控的“另一种可能”‌

晶新微电子第二条6吋线的量产,在当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其一,验证二手设备改造的技术可行性。从1997年首条4吋线到正在安装的8吋线,高祺累计引进近百家海外厂商的二手设备,探索出一条“高性价比的国际二手设备+本土工艺创新”的独特路径。仪征8吋厂15亿元投资全为自有资金,计划通过十年周期回收成本,这种“慢功夫”在热衷追逐先进制程的行业环境中尤显珍贵。‌其二,重塑细分领域生态话语权。‌小信号器件虽属“传统”品类,却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的基础元件。晶新微电子通过将单颗芯片价格从0.3元压降至0.3分,倒逼行业洗牌,其国内70%的市占率实质上构筑起供应链安全屏障。‌其三,探索民营企业内生增长范式。在各地晶圆厂动辄千亿投资的对比下,晶新微电子证明“小而美”模式的生命力:专注利基市场、严控财务风险、聚焦工艺改良而非盲目扩张。这种模式对中小半导体企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高祺董事长在2024二手设备产业交流合作论坛上。

“半导体产业需要‘仰望星空’的突破,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高祺如是总结。站在新产线投产的节点回望,这位古稀企业家的故事,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映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进程的复杂面相——在光刻机攻关、先进制程竞逐之外,那些在细分领域默默构筑护城河的力量,同样决定着产业生态的韧性。

随着5月量产临近,晶新微电子的产线轰鸣声将愈发响亮。而在长三角星罗棋布的半导体矩阵中,这座民营晶圆厂的坚守与突围,正为行业写下另一种答案:真正的自主可控,始于对市场规律的敬畏,成于对技术本质的洞察,终于对产业使命的坚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袁建阳

校对  潘政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