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运河涛声里的红色回响
2025-05-13 10:35:51

千年运河奔涌不息,红色坐标辉映古今。近日,中共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委员会党建第六片区各成员单位党组织书记、党员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研学矩阵,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江泽民同志故居“传承运河文化追寻伟人足迹”,用“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有机融合基层党建工作,掀开基层思政课堂的全新篇章。

凿河·树人·筑梦,追寻伟人足迹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党建第六片区南京市第十四中学、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南京江北新区浦东幼儿园等11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党员们,登上1:1复原的“沙飞船”体验漕运盛景,驻足《明代运河全图》数字长卷前,透过动态呈现的漕粮运输体系解码“国脉”基因,将传统治水智慧与新时代奋斗精神编织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行走的实境思政课”上,十四中青年教师梁秋菊为党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这方水土孕育的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DNA。”这堂“凿河·树人·筑梦”的主题思政课,将大运河开凿中展现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质与新时代育人实践深度融合。思政课后,党员们分享着自己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将治水实践转化为育人启示。

在江泽民同志故居,大家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陈列的珍贵文物和资料,深刻感受伟人的崇高风范和爱国情怀。

传承文化,“大思政”育人新实践

此次沉浸式研学实现“参观-学习-反思-践行”闭环,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穹顶之下,党员教师们聆听樯橹声与机械轰鸣交响共鸣;在江泽民同志故居的展柜前,俯身细观1998年抗洪抢险的批示原件——运河治理中的智慧与伟人战略思维,形成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党建第六片区主席、南京市第十四中学党总支书记贾军在现场总结中强调,应当构建“场馆资源-党建实践-教育创新”协同机制,将“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转化为基层党建的生动课堂。

河工们“水滴石穿”的夯土号子,化作价值观培育的韵律节拍;而千年漕运网络四通八达的协作模式,正催生学校、场馆、社区联动的教育共同体。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治水“水则碑”?

千年运河的文明密码与红色基因的永恒光芒,正熔铸成新时代教育的澎湃动能,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深化“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系列活动,着力贯通场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党建赋能、历史智慧与未来担当,让每个教育场景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灯塔、激活文化自信的引擎!

新江北记者 杨凯 通讯员 岳明珍 陈佳丽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