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并呈现上升趋势。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记者获悉5月11日,在世界防治肥胖日前夕,由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主办的标准化医学减重中心建设项目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正式落地。在项目培训和参访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开展了深入研讨交流,进一步探索标准化医学减重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路径和建设经验,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科学减重服务。
据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医学减重中心是全国早期开展外科减重的中心,为解决公众对于体重管理的痛点和难点,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工作。2024年以来,“中心”建设进一步整合升级,以实际举措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号召。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周科峰教授指出,除了构建多学科、精准化的减重服务外,南京鼓楼医院还通过医联体单位,协作打通上下级联动机制,一方面在社区开展体重筛查,推动肥胖防治工作的关口前移,还将长期体重管理回归社区,更好的走进患者提供紧密的体重管理服务。
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据介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医学减重中心主要适用于四类人:尝试自主减肥效果不佳者;中度及以下肥胖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需要手术治疗的重度肥胖患者以及怀孕期间体重波动较大的孕妇。“中心”的一大特色是多学科协作,融合了减重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科室。患者挂一个号就能看多位医生,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
“中心不仅帮助患者开展手术、药物等医学减重治疗,还要帮助患者构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在更长的周期内持久保持自己减重的效果,此外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体重管理的关口前移,遏制中重度肥胖症的发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孙喜太教授介绍,以患者为中心是“减重中心”始终坚持的理念,不仅体现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重注全程体重管理。
展望医学减重中心的未来发展,周科峰教授认为,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关于减重的新技术和新手段也层出不穷。未来,诸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营养追踪数字应用等先进技术,也将被引入到标准化医学减重中心来。
据了解,标准化医学减重中心建设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旨在推动以患者为中心,标准化、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服务模式全面落地。项目先后走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等单位探索减重门诊建设的先进经验。2025年项目在中国标准化协会卫生标准专委会和《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的支持与指导下优化升级,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王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