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创·面孔 | “00后”产品经理王海若:青春不是被定义的标签
2025-05-11 18:03:03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火炬生生不息。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青年人既是奔涌的“后浪”,更是破壁的“锋刃”。本期“研创·面孔”,让我们走进一位年轻人的故事,看她如何在AI时代下,让艰深的知识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在南京江北新区企业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智光电”)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眼神灵动的年轻女孩正专注地与团队成员讨论技术方案。她叫王海若,出生于2001年,是南智光电OptoChatAI光子专用大模型的产品经理。

1

2023年,王海若从经济学专业毕业,加入南智光电从事产品运营工作。彼时,公司正筹备启动国内首条“薄膜铌酸锂+X”异质集成光子芯片产线。面对会议室里频繁出现的“光波导”“调制器”“异质集成”等专业术语,她坦言:“最初连‘光芯片’和‘电芯片’的区别都分不清。”然而,一次内部头脑风暴会议彻底改变了她的轨迹——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公司决定全面鼓励员工运用AI技术辅助公司业务工作。当时,技术研发部的一群工程师常年苦于缺乏高效率的专业文献检索工具,在查询国际最新技术与工艺进展细节时不得不逐篇、逐页、逐行、逐图查阅,既辛苦又低效。“能否开发一款专为光子芯片工程师设计的AI工具呢?”这个想法刚一出现在脑子里,她就已经激动得睡不着觉,电话邀约了几位同事讨论。讨论的结果让人非常振奋,大家都愿意干。但是一个现实的困难摆在面前:一没算力、二没经费,如何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客观条件的困难是难不倒我们00后的。”王海若笑着说道。她悄悄联络了公司的IT、软件、工艺和设计方面的年轻同事,决定用公司的自有服务器先搭建一个本地化的“大模型”试试手。“其实我们是想让领导看到初步的效果,争取公司立项支持。”最终她和团队用一个初阶的“大模型”,成功说服了领导,拿到了项目预算支持。而她也顺理成章成为这个项目的产品经理。于是,她头顶“技术外行”光环,带着一腔热情扎进了光子芯片与AI的交叉领域。

跨界之路绝非坦途。为了理解行业痛点,她白天泡在实验室向工程师请教,晚上借助AI工具钻研专业知识。“以前学一个概念要翻几天文献,现在AI工具能快速帮我梳理脉络,当然最终还得找专家验证。”这种“AI辅助+专家把关”的双轨学习模式,让她在半年内掌握了光子芯片的基础知识,流畅地与团队讨论技术方案。

2

这份“从零开始”的经历,恰恰成了她设计OptoChat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口号是‘探究就里,触手可及’,就是要让复杂的专业知识像用手机一样简单。”

王海若带领的OptoChat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军”。五个团队成员中,有人擅长算法,有人精通数据建模,而她负责串联起技术、市场和用户需求。这个看似“稚嫩”的团队,却在半年多完成从立项到上线的奇迹。

就在产品即将上线时,一场意外让团队陷入冰点——OptoChat的域名已被抢注,对方开价高昂。“当时我整个人都蒙了,连夜给公司领导写检讨信。”王海若回忆。换名还是高价回购?公司最终选择后者。“OptoChat不仅是我们的产品名,更是新区AI领域的一张名片,我们必须留住它。”这场风波让她深刻意识到,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要守护每一个细节背后的品牌价值。

3

如今,OptoChat已经成功内测,在5月8日举办的光子产业生态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王海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要联合高校、企业共建数据库,让AI真正成为行业‘基础设施’。”她比喻道,“就像我们研发的光电集成芯片连接光与电,OptoChat要连接的是知识与人。”

对于“00后能否扛起硬科技大旗”的质疑,她的回答自信而坚定:“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我们要在产业发展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王海若的成长,不仅关乎她的个人奋斗,也是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敢创新、容失败、重培育”生态的生动写照。在这里,青春不是被定义的标签,而是打破陈规、重构未来的力量。

新江北记者 朱葛嫣然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