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33岁的张新(化名)在母亲节前夕终于触碰到这个思念半生的怀抱。5月10日,在四川绵阳公安局的团圆现场,这个自幼与母亲离散的河南男子,在反拐民警胡祥雨的见证下,与生母朱丽紧紧相拥。积蓄三十年的泪水浸透两人肩头,会议室里抽泣声此起彼伏——这场跨越1300公里的重逢,让所有人见证了血缘斩不断的羁绊。
河南新乡的张新今年33岁,在建筑行业打拼,和父亲相依为命。这些年来,他的心中始终有一块无法填补的空白,就是母亲。自记事起,“母亲”这个词对他而言就只是一个空洞的称谓。他的记忆里没有母亲的身影,没有母亲的声音。父亲曾告诉他,母亲当年是通过亲戚介绍,从四川远嫁到河南的。
起初的两年,姥姥还会定期来河南探望母亲。但在张新半岁时,姥姥以舅舅结婚为由,带着母亲踏上了开往四川的火车,就再也没有回来。在缺少母爱的岁月里,每当看到同龄人牵着母亲的手,听到他们喊着“妈妈”时,张新的心就像被无形的手攥紧。
张新称,母亲离开几年后,父亲再次组建了家庭。开始懂事的他渐渐不再提起关于妈妈的话题,生怕触及大人的伤痛。13岁那年,张新辍学了,和父亲一起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比谋生更重要的,张新想要找到母亲。但年幼的他只能像无头苍蝇般四处打听,可每次询问当年介绍母亲过来的亲戚,换来的总是讳莫如深的沉默。
转机出现在2025年。偶然间,张新在网络上看到了胡祥雨警官的事迹,看见许许多多的离散家庭团圆,让他心中也燃起了希望。也许,张新也能找到我的母亲。他鼓起勇气联系上了胡警官。在他的指导下采集了血样并邮寄过去。
随后,绵阳公安反拐团圆胡祥雨工作室民警与张新进行了长达半年的信息交流,经反复沟通,张新向警方提供了一张带有人员姓名和地址的纸条“林手云、邓丽英,青白江战斗大队7队”,据称可能是其母亲朱丽的弟弟和亲属的信息。依据张新提供的人员信息,民警对四川户籍信息系统内可疑的上百名人员进行了逐一研判,最终认为成都市金堂县朱丽(女、52岁)高度疑似其母亲。
2025年3月,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通过公安部打拐协作平台,通报金堂警方就疑似人员朱丽个人情况进行调查,并同步采集其生物样本入库。4月11日,经全国公安机关打拐系统通报部确认:四川省金堂县人朱丽与河南新乡市人张新符合单亲关系遗传标记,系母子亲缘关系。
今年3月,张新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好消息。胡祥雨警官对他说:“你的母亲找到了!”那一刻,积压多年的思念决堤而出。没有怨恨,没有质问,张新只想亲眼看看母亲的样子,听听她的声音,问问她这些年过得好不好。
张新的母亲朱丽今年五十岁出头,现居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她记得20岁那年在亲戚的介绍下远赴河南务工,在那里认识了第一个男人,由于年龄小当时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婚后不久,他们的宝贝儿子张新出生。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这个男人对朱丽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漠。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时常提笔给四川的娘家人写信,诉说着内心的苦楚与无助。
在孩子半岁多时,年迈的母亲不远千里来到河南,毅然要将她和孙子接回四川老家,可是当时丈夫坚决不同意我带走孩子。无奈之下,她和母亲只好黯然暂时离开。回到四川后,家人再也不让朱丽离家一步,并很快又张罗另外成了家,虽然生活渐渐归于平静,但与儿子骨肉分离的痛苦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想起远在河南的儿子。可一想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婚姻生活,她又始终鼓不起勇气回去探望儿子,更不敢奢望能将儿子接回身边。就这样,在思念与怯懦的交织中,岁月悄然流逝。
直到今年3月,一通来自绵阳胡祥雨警官的电话打破了这份平静。当听到“你儿子在找你”这句话时,积蓄多年的泪水瞬间决堤。原来她日思夜想的儿子也一直在寻找着他的母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图片/视频 绵阳公安胡祥雨工作室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