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南师校友天团|南京市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南师大母校让“师梦”的种子深深扎根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10 10:28:22

@高考生,你家书记校长喊你上南师啦!5月8日起,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联合扬子晚报推出重磅策划,由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领衔,邀请南师大知名校友、江苏16所顶流中学的18位党委书记、校长组成“超强天团”,为考生带来权威报考指南。这些从南师校园走出的教育领航者,正将南师大的文化基因播撒在江苏教育的沃土上。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南京师范大学1988届校友、南京市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的南师情缘。

1.您当初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报考了南师大?

答:我报考南京师范大学,主要源于两个契机。我的父亲是大学教师,我的母亲是医生,他们都认为当一名中学教师挺不错,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育人育心,这份来自家庭的期许成为我报考南师大的第一个推动因素。另一个契机出现在高中时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我结合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创作了一篇《台阶的联想》,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我想,当时我的内心肯定也已经种下了“师梦”的种子。这篇文章如一阵春风,把这颗种子吹醒了。报考南师大,投身教育事业,便成了我顺应内心、追逐梦想的选择。而后,南师大“本硕博”的求学经历让这颗种子深深扎根,如今长成繁茂的大树。

2.还记得入校那天的场景吗?

答:记得入校正好是那一年的9月10日。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学长学姐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条不紊地为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新生指引方向、办理手续,举手投足间尽显神气。那自信的姿态、活泼的话语,仿佛带着魔力,让我对大学校园的生活充满欢喜和期待。

3.在南师的求学岁月,哪些老师对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答:本科时代,刘树凤老师,黄震方两位老师,成为我的入党介绍人。他们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全面关心。他们就像大学生活的“大家长”,让我们身在校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我的硕士生导师,也是当时地科院的院长沙润教授,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他带我读硕士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跨界学习。沙老师给我拟定的研究方向是“地理美学”,开了大量的书单。每周“还课”的时候,他都要问我,读书的进展和收获。我当时对陈望衡的《当代美学原理》特别感兴趣,读得也比较投入。沙老师要求我读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等著作。更让我意外的是,沙老师还推荐我去看《万历十五年》这类看似和地理美学不直接相关的书。有时看到新书,他让我翻译书名,带着我一起写书评。在个人成长方面,沙老师就像人生导师。在我决定跨界读博的时候,沙老师给我极大的鼓励,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博士阶段,我跟随谭顶良教授学习。谭老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关键引路人。谭老师对我要求很严格,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远的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学生的学习幸福感”。从最初的开题到学术论文写作,谭老师是个“细节控”,会帮助我指出每一处逻辑不严谨、证据不充分的地方,以及论文的排版格式。在系统的训练下,我逐渐养成了“无大量依据支撑,不轻言创新”的谨慎态度和学术习惯。

谭老师鼓励我跨界听课,比如杨启亮教授、吴康宁教授等大师级老师的课。我在职读博六年,跟着谭老师的博士生一起学,完成所有课程作业,后来发C刊,拿学位,回想还是很顺利。这四位老师还有在南师大期间遇到的其他优秀的老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在求学路上不断成长、突破。

4.作为金中的党委书记,您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是怎样的?

答:我始终笃信“学生至上”。于我而言,教育是心灵之晤谈,我愿以爱温暖学生,以耐心引路学生,陪伴他们不急不躁、稳稳成长。在管理方面,我渴望“做心中有人的领导者”,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老师以及学校职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大家庭。

5.9月份又有一批新同学加入南师,您最推荐的校园“宝藏打卡点”是哪里?

答: 我“本硕博”的求学时光主要是在随园校区度过的。每次路过随园校区那片开阔的大草坪,都觉得身心十分放松,我非常推荐大草坪打卡点。此外,我在读本科时候,华夏图书馆就是我晚自习的“快乐老家”。现在回想,那些在华夏图书馆读书的日子,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点缀着我美好的青春岁月。

6.您对9月份进入南师的新同学有什么建议?

答:四年的本科时光匆匆而过,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希望同学们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去读书、去发现。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探寻未知的美好,挖掘潜藏的惊喜。同学们,别忘了跟身边的同学、伙伴携手同行,构建积极的关系,学习他人的长处、适应彼此的差异。更不妨以一颗赤诚之心,积极地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有一句流行歌曲唱道“听妈妈的话”,那么在大学里,我建议也要“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或许当时如潺潺溪流,你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但待岁月流转,你会发现,那些话恰似陈酿的美酒,愈发醇厚,对你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且关键的影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