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虽已落幕,但社交平台上关于酒店民宿“毁约”的投诉却持续发酵:一些游客甚至是抵达了目的地后突遭订单取消、临时涨价,甚至被要求补缴数倍差价,令假期体验大打折扣。这一现象引发广泛讨论,旺季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再度成为焦点。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在三月份就预订了五一假期出行的酒店,结果当天抵达了酒店以后才被酒店告知无法办理入住,然而如果此时再订酒店,花费将上涨数倍。最后,该网友通过旅游平台客服预订了一个周边的其他酒店才得以继续五一行程。“商家就算赔款后,他再将房间高价卖出其实还能赚到钱,所以他们也不害怕,只能说这种风气真的很恶心!”该网友感慨。
类似的经历在社交平台上不在少数,有游客被商家以“设备升级”原因要求退订、也有被加私人联系方式购买更低价为由诱导取消订单的。这些行为背后,暴露出部分商家利用假期供需失衡牟取暴利的投机心态。
“装修、停电”成酒店惯用话术 主流OTA具备服务保障
为何节中“毁约”现象愈演愈烈?有业内人士表示,假期游客集中抵达后,热门地区房源紧张程度达到峰值,部分商家发现部分现场散客愿意支付数倍于预订价的价格,便通过“装修”“设备故障”等原因,不惜欺骗原先预订好房间的顾客取消订单。相较于节前毁约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节中操作更具隐蔽性:游客往往因行程紧迫而被迫先接受涨价,后续也可能因觉得维权耗费心力而放弃。
面对商家违规操作,主流旅游平台通过服务保障为消费者托底。以携程为例,若发生商家确认订单后推翻或到店无房的情况,平台将优先协调原酒店升级房型或帮助客人预订附近同等酒店,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差价。同时,平台对频繁违约的商家采取警告、流量降权等处理,从源头遏制坐地起价行为。而且,如果消费者在出境游时遇到相关问题,服务标准也与国内一致。
动态定价≠随意宰客 市场规范需各方共守
五一等节假日作为旅游消费的黄金窗口,酒店民宿通过“动态定价”调节供需本属市场常态。多数消费者能够理性看待假期房价的合理上浮,但也仍有部分消费者质疑价格波动是否是OTA平台的“杀熟”行为?
实际上,这一误解源于对定价机制的认知偏差:酒店、民宿等资源方掌握定价权,平台仅提供信息展示服务。平台的收益与商家实际成交订单量直接挂钩,若商家设置远高于市场承受力的价格导致订单流失,平台不仅无法获利,还会因用户体验下降而损失长期流量。因此,“平台抬价杀熟”的逻辑在商业链条中并不成立。
至于“越搜越贵”的现象,更多源于供需关系的实时变化。当某一热门酒店的低价房型被抢订一空后,平台只能展示剩余的高价房源;而不同代理商因拿房成本差异,也会导致同一房型出现价格分层。
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定价的核心在于平衡供需,而非放任商家肆意涨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透明化程度高、保障机制完善的平台,方能避免为少数商家的投机行为买单。通讯员 杨展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