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两年的亲情纠葛在沛县某村委会会议室画上句号。随着原被告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这起因意外身故引发的债务纠纷在司法温情中消弭。沛县法院以“情法融合”的调解智慧守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让濒临破裂的亲情重焕生机。
意外身故背后的“情债困境”
2023年7月某天上午,李某向亲戚王某借款2万元,未承想当天下午李某就意外溺亡。债务无法清偿,急于用钱的王某无奈之下将李某的父母、妻子及幼子诉至沛县法院。
承办法官李霞调查后发现,双方本是多年亲近的亲戚,且李某家庭困境重重:李某父亲患癌需长期治疗,母亲务农收入微薄,四岁幼子尚需抚养,全家经济状况已举步维艰。
“一边是法律明确的清偿义务,一边是急需帮扶的困境家庭,更是血脉相连的亲情羁绊”。法官助理段俊生意识到,简单判决可能会让两个家庭彻底反目,“柔性司法”方能解开这个“情理法”的死结。
田间地头的“双线攻心”
首次调解在李某母亲的菜地里展开。“我知道儿子去世了欠钱该还,但老头子治病已经借了一屁股债,实在拿不出啊。”“不是逼他们还钱,只是家里也急等着用钱。”面对各有苦衷、剑拔弩张的两人,段俊生没有急于宣讲法条,而是带着书记员曹帅开启“双线走访”。
在原告王某家中,段俊生以亲情为切入点,引导其换位思考:“您当年借钱给李某,是念着亲戚情分,如今他意外身亡,家里连老人治病的钱都凑不齐。您若坚持全额追偿,以后两家人怕是再难往来了。”一番话让王某红了眼眶,沉默良久。
随后,承办团队又深入李某家中,实地了解其家庭状况。在李某破旧的堂屋里,承办团队摊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条文向李某家人详细阐明“继承人需在遗产范围内偿债”这一法律规定,劝说其接受“还款”事实。
“但您不用太担心,法律也会优先保障未成年人和老人的基本生活。”面对两位老人紧皱的眉头和略带哭腔的倾诉,法官助理轻声安抚着。
此后的两个月,承办团队多次往返县城与乡村,联动当地村委会与原被告面对面沟通、背对背协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债务清偿规则,到农村传统的亲情伦理,一点点弥合原被告双方的分歧。
在多方调解下,2025年4月,原被告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原告王某自愿减免部分债务,剩余款项由李某父母、妻子分期偿还。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在司法温情中消弭于无形。
司法温度中的“枫桥经验”实践
用“亲戚间的帮扶传统”软化法律刚性,以“分期履行+债务减免”平衡双方利益;将调解现场设在田间地头、把普法课堂开在当事人家中,从源头避免矛盾激化;在保障债权的同时,引导分期还款为困境家庭预留医疗和教育费用,体现司法人文温度……
从“对簿公堂”到“以亲释怨”,本案是沛县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司法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化解矛盾的桥梁。”未来沛县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得民心,让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能成为基层治理的“和谐细胞”,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暖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天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