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获悉,随着位于苏州古城53号街坊的南门里酒店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闲置存量用地盘活典范案例,今年以来,姑苏区创新构建“立体供地+TOD开发+优化条件”组合拳,到目前为止已有3个项目入选,以“存量焕新”助力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市更新示范样板。
去年,自然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出台了3方面18条政策措施,推动稳妥处置闲置存量房地产用地。姑苏区立足改革要求和地方发展迫切需求,在存量 增量“转换”和盘活利用方式“转变”上下功夫,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引入优质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南门里酒店项目紧邻南门地铁站,地块总面积约27亩,其中23亩住宅用地已于2019年开发建设完毕,剩余4亩商服用地处于闲置状态。针对闲置用地,姑苏区通过立体空间分层供应,将周边零星用地协议出让给原商服用地权利人,引导企业 “一体化 ”开发建设。项目拟打造一家高品质酒店,并在地铁出入口地块上层空间规划街角书吧,建设地下停车场,有效缓解南门商圈的停车压力。
人民路西、端文路北地块紧邻南门商圈,是进入苏州古城的南门户,项目通过精准施策,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地下工程,合理规划为住宅、科研用地和轨道交通混合用地,优化条件后重新供应。宝带西路南、福运路西地块毗邻京杭大运河,地块面积61.1亩,因种种原因闲置十余年。项目通过收储方式依法收回,合理调整规划, 满足周边改善型居住需求。同时,地块内设置对社会开放的体育运动馆,完善了区域公共服务配套。
除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外,姑苏区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存量资源盘活路径。推动产业载体转型升级,新光丝织厂等近30万平方米存量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曹沧洲祠等7万余平方米古建老宅焕发新生。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苏州第一丝厂等15个项目落地,为古城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能 。
通讯员 王莉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