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下降20%、清障效率提升27%!江苏交通执法沿江支队第四大队硬核护航“五一”高速出行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5-07 20:18:38

2025年“五一”假期,当长三角都市圈的车流如潮水般涌入高速公路网时,在G4221沪武高速这条横贯江苏的交通大动脉上,一场智慧与汗水交织的保畅战役正在上演。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沿江支队第四大队以"保畅通、保安全、强服务"为行动纲领,通过科技赋能、精准施策、暖心服务三管齐下,在日均断面流量突破12万辆的极端压力下,交出了交通事故下降20%、清障效率提升27%、充电服务"零投诉"的亮眼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江苏高速交通执法铁军精神。

多方联动,积极应对节日大流量

每逢高速公路通行免费的节假日,就是高速公路交通执法人员最忙的时候,今年的五一长假,G4221沪武高速公路断面流量突破12万辆,远远超出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流量(6-8万辆/天),创历史新高。

面对沪武高速流量激增200%的严峻考验,沿江支队第四大队在节前,就会同辖区一路三方多部门,制定详细的保畅方案,分别在金坛经济开发区枢纽、武进高新区枢纽、茅山服务区等重要节点进行现场值守,平均间隔不到10公里就设置一个救援点,形成10分钟响应圈;在易拥堵路段利用云广播、无人机等形式进行喊话,提醒车辆安全行驶;联合高速交警和救援安保部门,积极推行交通事故快处机制,减少交通事故引发的拥堵时间,切实做到事故车辆快速撤离、快速理赔;制定防拥堵“3、5、8”工作方案。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假日期间,G4221沪武高速宁常段道路交通事故53起,同比下降20%,清障救援平均到达时间6分钟,平均救援时长15分钟,比去年同期缩短约27%,未发生一起二次事故,大队辖区道路运行平稳有序。

科技赋能,统筹指挥引导车辆绕行

大队联合路公司指挥中心,利用智慧平台实时掌握辖区道路运行动态,结合无人机“空中岗哨”和路侧“定向号角”,及时发现辖区拥堵节点,定点指挥救援工作。

通过无人机定时巡查,将路面保障由被动电话接报到主动现场干预,预警时间有时是“秒”级反应,视野范围由路侧探头的单向2公里延伸至半径10公里。

实施道路智慧扩容。在重点路段增设可变情报板、云广播,向过往驾乘人员及时提示路况;在重要节点联合一路三方打开紧急停车道,设置提示牌,道路通行率增加30%。

联系导航公司,建立工作平台和“数据直通车”,第一时间将缓行路况通报给导航公司,并在应用系统中发出绕行提示信息或建议,帮助驾乘人员做出绕行线路选择,采取诱导社会车辆从临近收费站驶出高速,避开拥堵路段后,再驶上高速的方式,缓解武沪方向主线车流压力,据统计五一期间诱导分流车辆占总流量18.6%。

通过提前预判、科学指引等方式,G4221沪武方向节日期间车流量平稳有序,重要路段和枢纽节点车辆通行正常,未发生时速低于15Km/h的严重拥堵情况。

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充电设施高效运行

针对高速公路每逢节假日充电难问题,第四大队在今年春运后,就联系辖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及地方供电部门,积极筹划增设茅山服务区充电设施和优化停车区,仅仅历时2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服务区的充电设施从10把充电枪增加到28把的跨越式升级。同时,特别引入了“柔性充电堆”技术,使单枪功率动态分配范围在60-180kW之间,根据充电数量自由分配,大大增加了充电的效率。

假期期间,茅山服务区日均入区新能源车超2000辆,充电桩使用车辆超1000辆,比今年春运高出近50%,但未出现严重排队现象,实现“无拥挤、零投诉”,让过往驾乘人员感受到新能源时代的“高速速度”!

下半年,第四大队还将指导茅山服务区进行停车区改造,计划在十一前再增加停车位200个,充电枪增加至40把,进一步解决节假日服务区停车难、充电难这一难题。

政企联合,推进“高速雷锋”志愿服务

五一期间,第四大队全体党员干部联合河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在辖区金坛、茅山收费站和茅山服务区,设置“高速雷锋”志愿服务岗,在收费站和服务区公共区域张贴宣传海报、出行信息二维码、悬挂宣传横幅,化身一个个“暖心守护者”,耐心的为过往车辆提供停车指挥、充电指引、应急救援、路线咨询、政策解答等服务。

“五一”期间,沿江支队第四大队共出动人员80余人次,出动车辆40台次,固定路面驻点3处,快速处置各类交通特勤172起,使用无人机起降20次,监测喊话20次,拥堵路段提醒广播10次,播放时长60小时,应急车道开放2处,辖区道路通行状况平稳有序。

通讯员 夏菲菲  徐凯凯

校对 王丽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