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以“自然·艺术·共生”为主题的潮间带艺术村2025田野稻草装置艺术创作营暨首届公共艺术展开幕式在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隆重举行。活动依托潮间带独特的湿地生态资源、国际油画村艺术基因及万亩麦田景观,融合湿地生态、在地文化与当代艺术的盛会,通过展示20组以稻草、竹木等自然材料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打造出“生态+艺术+农业”融合的文旅新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亭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孙燕春、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李元秋等领导嘉宾出席,与参展艺术家及青年艺术爱好者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活动伊始,黄尖镇党委书记于丝浓在致辞中表示,艺术是文明的火种,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我们要携手各方力量,将国际油画村的艺术基因注入这片土地,用稻草、泥土、麦穗等自然元素重构乡村美学,让艺术与自然共生、与乡土共荣。这不仅是艺术的创新实践,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李元秋会长表示,艺术不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同样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与自然要和谐共生,潮间带艺术村作为这个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正通过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如何在自然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幕仪式上,“潮间带艺术村公共艺术创作基地”揭牌,主办方为29位参展艺术家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其以稻草装置等多元创作激活乡村文化空间的创新贡献。在嘉宾们的共同见证下,首届公共艺术展正式拉开帷幕,现场观众跟随导览,沉浸式观赏散布于湿地、麦田与村落间的艺术装置,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对话。
当日下午,“自然·艺术·共生”主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李元秋会长主持研讨会,艺术家、学者与在地实践者围绕“公共艺术如何激活乡村”“在地材料的当代转化”等议题展开探讨。西班牙艺术家Olga分享了她的创作感悟:“在这里,艺术不是结局,而是播种。我们和村民一起,把‘共生’这个词种进了潮间带的土壤里。”
本次展览以“共生”为核心,通过三大维度重构乡村价值:
自然共生:废弃材料的艺术再生
在麦田中央,艺术家王明用三万根稻秆编织的《天鹅》昂首展翅,与空中掠过的丹顶鹤群遥相呼应;长5米的《稻梦空间》装置既是观赏地标,也是孩童攀爬嬉戏的乐园。这些作品以零工业胶水、纯自然材料制成,既保留了土地的原始肌理,又赋予其诗意表达。“我们要让稻草飞起来,让土地的记忆被看见。”周洁甫说。
人文共生:村民与艺术家的共谋
艺术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与村民的深度互动。72岁的村民老张全程参与装置搭建,他感慨道:“以前稻草只能烧了肥田,现在成了‘金条’!城里人来看这些‘草疙瘩’,咱村的路都修宽了。”据统计,兴农村许多家庭通过艺术衍生品销售、民宿运营等方式间接获益,开幕当天游客量同比增长70%。
产业共生:从“网红打卡”到可持续生态
展览不仅打造了“月潮稻语”“鹤之相守”等网红打卡点,更构建了“艺术村+民宿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链。游客可体验麦田艺术研学、非遗手作工坊、湿地油画衍生品等文创产品。村民一边向游客推介农产品,一边讲解艺术故事,实现“流量”与“留量”的双向转化。
正如麦田中振翅欲飞的稻草图腾《金色羽翼》,潮间带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寓言,是艺术赋能乡村的宣言,更是无数追梦人以创意浇灌热土的见证。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艺术的脉搏,每一季丰收都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潮间带艺术村正成长为“生态艺术”旅游胜地,为乡村振兴提供艺术新范式。
通讯员 黄尖宣
校对 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