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襟抱处,碧溪一脉裁青野。在这片被时光浸润的土地上,常熟市碧溪街道溪南村与李袁村,正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乡村文旅融合的新乐章,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一边是稻田里长出的未来乡村,一边是古巷中苏醒的千年文脉,它们如同双子星辰,共同照亮城乡融合的诗意远方。
溪南村:让城市与乡村“对话”,感受“从田间到舌尖”的魅力
溪南村,这座被稻田与河流环抱的江南村落,以“原生态乡愁”为底色,用研学教育、农事体验,为都市人打开一扇通往田园的诗意之门。
在泥土与科技中,寻找研学溪南答案,这是溪南村独树一帜的教育模式。清晨,孩子们蹲在稻田边,触摸稻穗,聆听农人讲述米粒生长的故事;转身走进VR体验室,戴上设备,“穿越”至虚拟交通路口,学习安全知识。这种“双面课堂”让交通安全教育不再枯燥。溪南村党委书记施仲辉介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内,真实监控画面还原交通事故场景,孩子们亲眼看到未戴头盔的后果后,“回家主动提醒父母系好安全带”。自2023年起,全村交通亡人事故归零,研学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生命的敬畏。
从采摘到土灶,重拾田园生活。溪南村将“采摘自由”交给游客,上海游客李女士带着孩子走进村民老张的菜园采购,摘下沾着露水的番茄,感受“从田间到舌尖”的魅力。蓝莓园、玉米田、路边菜畦,皆成“可食用的风景”。傍晚,长寿岛的星空露营基地升起炊烟,家庭团围坐土灶旁,炖土鸡、钓龙虾,欢声笑语与饭菜飘香交织。正如施仲辉所说:“我们要的不是‘网红滤镜’,而是让游客亲手触摸土地的温度。”
办公在田野,灵感在风中!在今年年底,溪南村的传统民宿将被赋予新内涵——来自上海的公司团队将把办公室搬进乡村民宿,键盘的敲击与蝉鸣交织成独特“工作交响曲”。这种“办公型民宿”灵感虽源自浙江,但溪南村要做出自己的味道:村民将闲置房屋交给专业团队改造,保留老灶台、木窗棂,加入现代办公设施。未来,36户连片打造的民宿集群,将成为“田园创客”的灵感孵化器。
施仲辉说,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路,也不只是引流,而是让城市与乡村真正“对话”。溪南村的答案,藏在每一株稻穗的生长里,在每一次土灶点燃的烟火中,更在那些愿意为乡村停留的人心中。
李袁村:推开时光褶皱里的江南密码,勾勒“可尝、可读、可学”新图景
李袁村,这座千年古村,以“问村十八景”的传说、青石板古街、老木门,以及稻田边惊起的白鹭,悄然勾勒出一幅“江南原乡”的画卷。
历史漫步,触摸时光的肌理。踏入李袁村,仿若推开旧时光之门,丁字形古街蜿蜒,薛家大院的青砖灰瓦诉说着清代商贾故事;“龙爪神梯”“御渡马迹”等十八景化作主题连环画,以老少咸宜的艺术表达形式,还原江南古村落风情。孩子们在“李袁问书房”用指尖划过电子屏,翻阅诗文;老槐树下方言小品上演,《问村旧事》演活清代江南的趣闻轶事。
自然研学,让孩子在稻田与星空间成长。清晨,林禾农庄“小农夫”戴草帽、拎竹篮,钻进番茄棚寻果;池塘边孩子喂兔子,与窜出的鸭子嬉戏。农庄主理人说,城里娃不懂螺蛳爬行,便带他们摸田螺、放鱼苗,生态链故事比课本生动。傍晚,虞源李果蔬基地星空营地暖灯亮起,篝火旁孩子们静坐聆听江南丝竹演奏,又或是手摇迷你发电机演绎着“垃圾变电能”的魔法……
在李袁村,十位主理人正以“尊重乡土、激活闲置”理念,将废弃老宅、荒田石窟蜕变为文化聚落。红木雕刻工坊的木屑纷飞中,非遗传承人用雕刀复刻江南纹样;稻田边的鹞灯营地,孩子们扎竹篾、糊桃花纸,把心愿系上非遗鹞灯;乡村咖啡馆里,粗粝岩壁与咖啡香碰撞,历史与现代悄然和解。水上餐厅的荷叶鸡、作家书社的稻田诗会、蔬果基地的“泥土经济学”课堂,勾勒出“可尝、可读、可学”的乡村生活图景。
文化在雕刻刀下传承,经济在番茄账本里扎根,乡愁在一杯咖啡、一盏鹞灯中鲜活如初。“乡村振兴不是造梦,而是让环境、文化、产业形成共生生态。”李袁村党委书记、村主任袁新春的话,印证着古村新生的底层逻辑一用当代方式打开历史,让文化产生消费价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