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AI劳动①|《清明上河图》职业大穿越——从汴河纤绳到跨江低空航线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4-30 16:35:58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在《清明上河图》中,既展示了北宋时期汴京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也详尽而生动地刻画了普通劳动者踏实苦干的场景。船夫、纤夫、挑夫、手工匠人……作者张择端细致地描绘了800多个人物。图中还有哪些神奇的职业?千年过去了,这些职业又有什么变化吗?

适逢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江苏省总工会、扬子晚报联合推出“我们AI劳动——《清明上河图》职业大穿越”系列短视频,看看《清明上河图》里劳动者的“现状”。

北宋汴京的漕运命脉上,船夫与纤夫的号子声曾响彻千年。《清明上河图》中,满载货物的木船需由纤夫以血肉之躯拉拽前行:他们弓背弯腰、足陷泥泞,以“邪许”号子协调步伐,用分段接力的方式将货物艰难运抵京城。《河防通议》记载,汴河纤夫“日行不过三十里”,遇激流险滩更需百人协作,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这一场景,恰是古代物流以人力搏天险的真实写照。

千年后的长江畔,一场关于物流运输的革新正在南京生态科技岛上演。中通快递无人机跨江物流测试现场,项目负责人孙桂阳轻触操控屏,一架载重15公斤的“中通海燕”六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在120米高空精准识别起降场二维码后,误差0米平稳降落,仅用4分钟便将物资送达长江对岸社区,而外卖骑手需要70分钟才能到达。现今跨江运输的便捷高效,与《清明上河图》中纤夫拉船过桥的紧张画面形成鲜明对比——曾经的“纤绳木棍”接口设计,已升级为智能导航系统;“邪许号子”被数据指令取代。目前孙桂阳团队累计测试上万次无人机物流投送,安全飞行里程超过30万公里。

古代纤夫需熟稔汴河水文、应对湍急黄河水流,现代无人机飞手则需精通智能算法与场景化应用。孙桂阳的工作台不再是被浪打湿的甲板,而是布满三维地图与实时气象数据的“指挥舱”。“纤夫靠脚丈量河岸,我们靠代码优化航线。”他解释道。每次飞行前,团队需综合风速、禁飞区及航线负载规划路径,飞行中实时监控电池温度与通信稳定性,确保“中通海燕”在复杂空域中精准穿梭。2024年长江主汛期,该机型在7级阵风中仍稳定完成跨江投送,成为低空物流技术的里程碑。

虽无需肩扛纤绳,但孙桂阳团队的艰辛不输古人。为确保无人机在餐饮、医疗等末端配送场景的可靠性,他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极限测试,从零下低温到高温湿热环境均反复验证。在他看来,这份职业与北宋纤夫一脉相承:“他们用绳索连接汴京的繁荣,我们用数据链编织现代物流网络——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突破极限的工匠精神。”

从《清明上河图》中汗湿衣背的纤夫,到无人机指挥舱内指尖飞舞的飞手,劳动的形式随科技迭代而嬗变,但中国劳动者“以智破障、以勤兴业”的基因始终未改。南京正以生态科技岛为试验场,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涵盖物流配送、消防应急、环境监测等多领域。当无人机划破长空的嗡鸣与汴河号子穿越时空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输效率的千倍飞跃,更是一个民族在劳动智慧上的永续传承。

统筹 石小磊  喻文君  曹卢杰

编导 卢婧

美编 赵岑

拍摄 于房浩  李铭哲

剪辑 于房浩

文字 笪越

AIGC 黄娴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