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惊艳,读懂城市古今融汇“双面绣”!“晒晒我的读城日志”征集火热,青春笔触在“走读”中闪光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4-30 15:26:59

清晨的阳光洒在斑驳的明城墙上,无人机掠过苍翠林海,绒花制作的指尖技艺遇上AR技术的虚拟对话,青石板老巷转角处传来文创店铺里的欢声笑语……少年志融媒平台依托扬子晚报全媒体特别推出的“晒晒我的读城日志·江苏青少年读城行动”图文征集活动正火热进行中,来自全省中小学的同学们踊跃参与,在行走中“阅读”城市,以青春笔触书写传统与现代的动人交响,描绘美好的城市古今融汇“双面绣”。

少年志编辑 王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蓓

“读”古建和非遗

民俗博物馆里跨时空对话

同学们纷纷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读城”感悟。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金陵名宅甘熙故居,历经沧桑巨变后,如今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新身份重焕生机。这座被誉为“九十九间半”的江南民居瑰宝,从深宅大院转型为开放的城市文化客厅,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典范,也成为青少年们喜爱的打卡地点。南京市后标营小学六年级的姜子辰描述了他眼中的景象:修葺一新的白墙黛瓦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绒花制作,老戏台上重现南京白局唱段,老书房里陈列着古籍,AR(增强现实)技术让青少年能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了解古建蕴藏的智慧。青砖小瓦马头墙的院落里,曾回荡着诗书传家的诵读声、昆曲的婉转声韵,而如今孩子们探究非遗技艺的笑声让这里的活力接续。

“甘熙故居的‘形’被赋予了现代功能,而‘魂’仍延续着对传统的敬畏。”姜子辰说,在这里他“读”到的不仅是老建筑的榫卯之美,更是一座城市如何将记忆转化为未来的密码,“非遗工坊里年轻人的针线,正绣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纹样。”

“读”城墙和科技

城市画卷里奏着古今交响

投稿人:潘晨瑞

“周末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台城城墙。阳光暖暖的,像给古老的城墙披上了一层金纱。”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潘晨瑞用童真的视角,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古今交响,“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牵手细数秦淮风光,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从他们身边跑过,她的爸爸妈妈在后面笑着追赶。我突然觉得,这不就像是一幅会动的画吗?老一辈人把南京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刻着铭文的明代墙砖与欢快嬉戏的现代家庭同框,构成跨越时空的生动画卷。站在城墙上远眺,他还看到鼓楼公园里飞檐翘角的古碑楼与旁边的玻璃幕墙摩天楼比肩而立,就像一位老先生和一位年轻人在愉快地聊天。这些画面让潘晨瑞珍视不已,“南京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它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着不同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阅读。”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三年级学生钱睿熙同样用童趣盎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城市“双面绣”图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傍晚,霓虹灯亮起,映照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未来;古桥、老字号和文创园区、网红打卡点比邻,无人机与扫地机器人和谐共处,这些场景正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古今融汇和弦,“南京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

“读”文化地标

“慢”生活和现代化融合共生

投稿人:王思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走读”江苏各地的同时,同学们纷纷用青春笔触描绘深刻感受。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五年级的王思媛记录下了自己眼中的苏州:“东方之门”“苏州之眼”摩天轮在金鸡湖的夜晚里闪烁,还有“苏州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建筑点缀着湖畔,如璀璨的明星,每天晚上,慕名前来观看音乐喷泉的游人如织,“眼前这些景象让我慢慢体会到了时代的发展,让我慢慢理解了爸爸妈妈那辈人的回忆,让我慢慢懂得了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南京市陶行知学校五年级方懿钦同学的投稿创意十足,他用一张独具匠心的“手抄报”作为苏州之行的“读后感”:通过绘画、写字加拼贴的方式,以时间为轴串联,这张“读后感”画面感十足,既有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又有苏州博物馆这样的文化地标,融合了“快”节奏和“慢”生活,有趣又立体。

投稿中,还有不少同学“走读”世界美食之都、“运河之都”扬州。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六年级的陈妤晞用镜头拍下了心中的“最美扬州”:扬州剪纸等非遗技艺精巧雅致,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厚重大气。扬州“慢”的生活美学和现代化景致交融,让同学们惊讶赞叹,“读”出收获。

征集火热进行中

快来书写城市故事

通过“读城日志”解码城市的时光密码,用童真的眼睛捕捉城市的脉动,一份份来稿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城市历史文脉、创新发展的独特感知,传承正在这些青春记录中悄然延续。

快来通过图文的形式写一写、画一画、拍一拍、晒一晒你的“读城日志”吧!同学们可以上传反映城市蜕变、地名密码、“老字号”焕新、建筑历史等方面的图片,也可以创新形式,用手抄报、研究性学习报告等方式记录你的“读城”思考与感悟。即日起至5月31日,全省青少年可通过少年志APP提交图文作品,投稿通过审核可获电子参与证书。

让我们一起翻开城市这本“大书”,用青春的眼睛和心灵发掘、展现城市文脉与当代活力!

校对 王丽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