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2024年度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判工作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全市法院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呈现收案下降、未结案件下降的良性态势。
收案五年来首降,群体性纠纷降幅尤为显著。下降的原因得益于各基层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末端,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端,积极推进劳动纠纷多元化解,新收一审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1408件,同比下降9.5%。2024年,全市各基层法院群体性纠纷案件收案1723件,同比下降39.96%。诉前调解力度的加强,实现了群体性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的分流率上升,更多矛盾纠纷能够在前端化解。群体性纠纷主要集中在拖欠劳动报酬、用人单位裁员引发的经济补偿金,涵盖信息技术、建筑地产、网络科技、医疗美容、酒店餐饮、服务贸易等行业。
在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某旅游开发公司因经营不善,自2024年3月起拖欠胡某等30余名员工工资,法院主动引导员工通过诉讼代表人制度推选两名代表参与诉讼,缩短审理周期,提高审理效率。法院高效审理查明欠薪事实后,在一份裁判文书中判令该公司分别支付30余名员工工资差额,实现“一案审结、全员覆盖”。这也是南京地区首次在劳动争议群体性纠纷中适用诉讼代表人制度。
公布的典型案例还聚焦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权益平衡,既警示企业规避“用工陷阱”,也提醒劳动者维权须守诚信。如案例,某科技公司因规章制度模糊,将员工出差返程未到岗认定为旷工,进而解除劳动关系,被法院判定违法解除合同;员工周某则虚构病假跨省看演唱会、参加婚宴等,公司多次提供协助仍拒返岗,法院支持合法解雇。董某达到退休年龄后继续在某饭店打工,上班途中遇车祸被认定为工伤,饭店以董某系超龄人员、双方为劳务关系为由拒赔。法院明确,超龄就业人员的工伤权益受法律保护,判决饭店赔偿5.8万元。该案既优化了超龄就业环境,也为延迟退休政策落地提供司法支持。
南京各级法院始终强调,要深挖矛盾根源,做矛盾化解的推动者,实质化解矛盾纠纷。坚持聚焦多元解纷机制,优化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工作机制、创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力求以调解、和解等多元方式,助力纠纷化解。2024年,全市联合调处中心共妥善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纠纷25359件,涉及人数25490人,涉案金额57148.49万元,全市法院劳动人事争议矛盾纠纷化解率得到显著提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