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两周前我们围绕‘青年人立身处世,既要有质疑力,也要有确信力’这一主题完成了作文写作。今天,让我们一同对比原稿与 AI 提升后的版本。”4月27日,在江苏省苏州中学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讲评正在进行中。这是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工智能(AI)赋能语文教学研讨会” 的核心展示环节,来自全国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9 家学校的近500位教师齐聚于此,共同见证 AI 如何化身语文老师的 “最佳小助手”,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可能。
此次研讨会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导,江苏省苏州中学主办,杭州智卷星球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在教育领域加速拥抱新技术的当下,这场研讨会成为了国内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又一重要见证。
现场展示:
语文作文评讲课上,AI化身贴心小助手
大屏幕上,学生陈文乐的原稿与AI提升版本并排呈现。原稿中,陈文乐写道:“古希腊的先贤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智慧始于疑问而终于沉默’,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足以体现质疑力的重要性。” 而 AI 给出的提升版本则巧妙改写:“从雅典城邦的街头辩论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质疑精神始终是人类突破认知边界的原动力。” 不仅如此,AI 还展现出强大的功能 —— 它快速为作文初步打分,详细给出得分原因,精心撰写总评,并附上极具针对性的写作建议,一系列操作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语文老师。
让人意外的是,AI笔下的文字充满着温度,它改写的语句并非生硬堆砌辞藻,而是融入历史文化底蕴,让文字更具感染力;撰写的评语也并非程式化反馈,而是结合学生写作思路,以鼓励与引导并重的方式激发创作热情。“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工作就是批改作文。” 作为正高级教师、一线教学骨干,王羽不仅是班主任还是两个班共 102 名学生的语文教学工作。每到考试,需要在当天批完并迅速给予反馈。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她只能匆匆给出分数,根本没时间撰写评语,学生们也难以明白自己的作文究竟存在哪些不足。智卷星球AI作文助手给王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主动“承担”起基础评分、思路梳理等重复性工作,老师专注于课堂上最关键的情感引导、创意启发。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第九届国家督学张志敏认为,AI 至少给语文教学带来三方面积极影响:其一,实现线上线下多模式整合资源,打破信息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其二,将各类工具最大化地集成,使学习过程更为便捷高效;其三,有助于提供个性化支撑,改变以往常规大班额语文教学 “一刀切” 的模式。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也表示,教师通过 AI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可借助智能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所在。在 AI 的辅助下,教师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教学,用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语文教学就像农业,我们要把每个孩子当成一棵苗子加以呵护,但如果真这么做,我们的教师有这么多吗?” 在教学一线耕耘40年的江苏省海门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石鑫感慨道。退休后,他担任杭州智卷星球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全身心致力于让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望打破过去教师 80% 重复机械劳动和学生身陷题海战术的困境,将传统 “手工农业” 式的语文教学转变为高效、科学的 “现代农业” 模式。
观点碰撞:
拥抱AI不能“一抱了之”,AI只是助手
不过,在研讨现场,也有人提出了担忧:“AI 版的语文课” 会不会妨碍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君芳对此有着自己的判断。她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与技能,因此用 AI 帮助学生追踪写作优缺点、明确目标导向、提升习作和思维能力,既重要又务实。AI的介入并非取代教师,而是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支持。
首批国家教学名师,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校长黄厚江强调,语文学科拥抱 AI 绝不是引入技术便能一劳永逸。教师和AI 围绕课堂必须形成同生共构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抵御 AI 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
苏州中学校长周祖华介绍,学校将 AI 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古诗文教学中,师生可以通过 AI 工具快速完成字词释义,从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探讨文本意境和情感。技术赋能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教师提供更多因材施教的机会,着力培养拔尖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地发展。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坦言,眼下教师队伍的 AI 素养、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包括教学思想仍有不少提升和转变的空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提升自己运用 AI 进行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 AI 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深圳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表示,未来,中学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识别关键要素、激活知识储备,综合运用分析理解、论证推理、联想想象、评估权衡等能力,进而丰富人格、改造世界。基础教育拥抱 AI,尤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
这场 “AI 语文课” 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未来,AI 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必将创造更多的精彩。当技术以 “伙伴” 的姿态融入语文课堂,当冰冷的代码化作育人的温度,这个 “不太冷” 的 AI,正悄然改写着语文教育的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