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可以拿起毛笔写字、作画了,这些都是我手术后新创作的,有书法,有绘画,还有扇面!”68岁的朱老伯(化名)难掩激动,拿出案头的画作逐一向前来入户探访的医生展示。画纸上笔锋遒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一幅幅山水花鸟栩栩如生,丝毫看不出半年前他还因帕金森病困扰无法执笔。
朱老伯从事的是美工工作,平素闲暇时热爱写字、作画。朱老伯回忆,他是8年前开始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逐渐发展为身体僵硬,起坐、翻身、转身等动作迟缓,经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抗帕药物治疗后,病情一直相对稳定。
近两年,老人出现右上肢不自主抖动、便秘症状,夜间睡眠质量差,多噩梦。虽然肢体抖动可以通过服用药物得到有效控制,但身体僵硬仍然存在,而且药效控制时间逐渐缩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连曾经热爱的作画、写字也成了一种奢望。“坐在书桌前,拿起笔,感觉手使不上劲,画线条时没那么流畅,歪歪扭扭的,写字也是大小不一。”为寻求进一步诊治,在家属的陪伴下,朱老伯来到南通六院帕金森病门诊就诊。
南通六院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评估,认为朱老伯可以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改善症状。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帕金森病多学科诊疗团队领衔专家陈普建带领手术团队为老人实施了手术,将电极精准植入颅内特定靶点核团内。术后第2周,老人再次来到帕金森病门诊复诊,经医生评估、调试适宜刺激参数,随着脑起搏器开启,朱老伯肢体抖动、僵直、动作迟缓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现在恢复得很不错,又能开始艺术创作了!术后我感觉身上轻松多了,噩梦也少了,睡得特别香。不仅能自己吃饭、走路,胃口好多了,体重比之前还增加了不少。前一阵散步,周围邻居看到我,说我压根不像得过帕金森病。”朱老伯欣慰地说道。目前,朱老伯定期在门诊随访复查,医生将根据老人的康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持续优化治疗效果,使其获得最佳运动状态。通讯员 张燕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