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29日讯(通讯员 逯瑶 宋亚君 记者 万凌云) 暮春时节,竟然就发生了中暑?4月29日,记者从句容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了解到,近日该科就接诊了一例特殊病例,一名83岁体型超重的老奶奶,因搬入“阳光房”居住最终导致“热射病”昏迷!
所幸,家人紧急送医抢救及时,目前老人已脱离危险平安出院。
院方告诉记者,老人送医当日气温25度左右。当时,家人在阳光房内发现老人倒在躺椅上意识模糊、体温异常升高,意识到问题严重,当即紧急送医。入院时,老人测体温高达39.3℃,呈嗜睡状态,并伴有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
“老人因长时间处于密闭高温环境导致严重脱水,若再晚半小时发现,可能危及生命。”当天的接诊医生表示,阳光房现在居家越来越普及,一定要担心,莫让“蒸笼效应”成生命杀手。
该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许静雯介绍,四月中旬左右,室外气温并不高,以少雨晴天居多,但阳光房因玻璃材质吸热性强,又未开窗户,室内温度可比室外高10℃以上。并且,空气流通差,极易形成“蒸笼效应”。
故此,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弱,长时间滞留此类环境风险极高。
对此,许静雯提醒,阳光房成“隐形高温陷阱”,一定要开窗通风;老年人应避免在10点至下午4点间暴露于阳光直射区域,居家也需保持通风,及时补水,建议子女为老人安装遮阳设施或温控设备。
而发现中暑者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拨打120。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一定要注意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控制体重,减轻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和关节负担。
炎炎夏日即将到来,关爱不止于一句提醒。让我们用行动为老人撑起“遮阳伞”,让“阳光房”成为温暖居所,而非健康威胁。
链接:有关中暑,这些救命常识要知道!
老人家属十分困惑地提出疑问,“母亲长期待在家里,几乎没怎么出过门,更别提顶着大太阳在户外活动了,怎么还会中暑呢?”
其实,很多家属都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总以为中暑只会发生在烈日炎炎的户外,却忽略了室内高温环境同样潜藏着巨大风险。看完下面这份全面又实用的健康科普,您就能彻底明白其中的缘由啦!
问:老年人为何中暑?
答: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与电解质流失、散热受阻,易引发中枢神经与心血管功能障碍,即中暑。
老年人因皮肤散热功能衰退、中枢神经反应迟钝,对高温感知弱,即便室内高温也可能未察觉,从而中暑。加之多数老人患有基础慢性病,易将中暑先兆(如头晕、反应慢)误认为慢性病症状,延误治疗。
需注意,中暑并非仅因气温升高,而是与高温、高湿、无风三大环境因素相关。人在高温中散热变差或产热增加,均可能中暑。通常,日平均气温>30℃或相对湿度>73%为中暑气象阈值。气温与湿度叠加时,中暑风险剧增;日最高气温≥37℃时,中暑人数激增。即便在室内,若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差,也可能中暑。
问:中暑的症状?
答: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多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恶心、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不超过38℃。
2、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皮肤灼热、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除上述症状外,患者还会出现肌痉挛、高热(直肠温度≥41℃)、休克、昏迷等。
问:如何预防老年人中暑?
答:科学防护有四个关键点:
1.环境调控:保持室内温度在26-28℃为宜。若老人不适应空调,可采“间歇降温法”:每天高温时段开2-3小时空调,配合电扇促进空气流通。建议安装温湿度计实时监测。
2.科学补水:制定“饮水时间表”,每天分8-10次补充1.5-2升水分。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每500ml水加1g盐)或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为正常。
3.生活调整:将户外活动调整至早晚凉爽时段;选择棉麻等透气衣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粥、汤为主,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土豆等食物。
4.健康监测:家人要特别关注老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和排泄情况。建议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注意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前兆。
问:中暑后如何紧急应对?
答:轻度中暑(头晕、乏力):1.立即转移到阴凉处;2.解开衣物帮助散热;
3.补充淡盐水;4.用温水(32-34℃)擦拭身体。
重度中暑(高热、昏迷):1.立即拨打120;2.快速降温:用冰袋冷敷颈部、腋下等部位;3.保持呼吸道通畅;4.记录症状出现时间,为医生提供参考。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