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贤街的前身是玄武湖大道?金陵关到底位于何处?蒋介石“文胆”陈布雷住在颐和路哪座院落?吴梅与进香河又有何渊源?假如来一场City Walk,漫步南京大街小巷,如何沉浸式感受这座“世界文学之都”?
近日,南京出版社出版系列丛书“南京城市文脉书系”第一辑,追寻街巷的前生今世,一一点数散落于寻常巷陌的文学发生地,让城市空间可读、历史可感、文化可触。
发掘南京文化地理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做这套书之前,策划人之一徐智表示,南京出版社曾策划出版了数十部和南京文化史、文学史相关的书籍,但这些著作大多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的文献考据。此次策划出版“南京城市文脉书系”,他想向前一步,将视角从纸上移开,落在寻常巷陌,“古籍文献当然很重要,它为我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历史的发生离不开时间、空间和人,具体的地理空间可以让大家身临其境地触摸到、体会到南京文学发生的那一刹那。”
“南京城市文脉书系”是第一次对南京街巷有计划、成系统、成规模地细致探索。此次出版第一辑,共有四册,分别邀请四位地方史学者对成贤街、进香河、颐和路和下关大马路进行考证、追索,并以大众普及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讲述其沿革过程、掌故传说、名人轶事和机构建筑等,从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等方面,充分展现多样的城市文脉。
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在实地考察和爬梳历史文献时,地方史学者竟意外挖掘出不少曾被遮蔽的或鲜为人知的“新发现”。
地方史学者尹引多年来一直注重田野调查,将颐和路上的房子的历史归属一一做了考证,纠正了不少错误的说法,以往都说颐和路6号是蒋介石“文胆”陈布雷旧居,“陈布雷抗战前是住在颐和路,抗战胜利后,则是住在江苏路15号(民国时期是湖南路508号)。1948年11月,陈布雷在江苏路15号自杀,而1936、1937年,陈布雷在颐和路的住址,并不是6号,而是23号。”
金陵关究竟位于何处?通过地图和文献互相参照,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赵步阳得出跟现在主流观点不一样的看法;成贤街历史悠久,提到它就让人想到明代的国子监。但明代之前,这条路是什么存在?南京地方史学者邓攀刨根问底,一直追索到六朝时期,推测认为,宋文帝时期直通玄武湖的玄武湖大道可能就是成贤街的前身。
“我们没有道听途说,基本上我们还是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利用过去的文献,考证出真实的历史。在我看来,这套书普遍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尹引评价说。
勾勒城市文化空间的前尘往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一条条道路、街巷在构成南京城市空间和肌理的同时,也总是在不经意间见证着城市文脉的发展演变。
进香河路虽形成于1950年代,但南京学研究会会长卢海鸣将它的历史追溯到了1800多年前,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开挖的人工河道——运渎的一部分?后来它成为去鸡鸣寺烧香的河道。如今,这段长长的历史被凝结进“进香河路”这个短短的路名之中。
下关这个名称,多说其最早出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编纂完成的《万历上元县志》,该书有“龙江关渡,即今下关”一语。但赵步阳发现,成书于隆庆四年(1570)的《一统路程图记》卷二、卷五、卷七中,下关地名即已在该书记录的路引及夹注中出现了四次。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这说明“下关”这个地名,至少在明穆宗朱载坖宣布解除海禁的隆庆元年(1566)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并逐渐成为今三汊河至上元门沿江一带地方的统称。
成贤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邓攀看来,成贤街不仅有科教文化、古代圣贤文化,还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无锡荣毅仁家很早就在成贤街有产业了,后来有两次把他的产业捐出来,一次是捐给当时地下党活动的重要据点无锡同乡会——锡山邑馆。1949年以后,荣毅仁把剩余部分,现在东大的沙塘园食堂一带,捐给了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
颐和路最近几年很火,“它的历史并不长,但保存得较好。以往学院派的不少研究认为,孙科对于南京的城市建设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但实际上以我的考证,孔祥熙和刘纪文的作用更重要。”尹引告诉记者。
在颐和路的诸多别墅中,他印象最深的是颐和路9号吴铁城公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吴铁城就一直住在颐和路9号。吴铁城是国民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直至1949年4月20日离开南京,但吴铁城这几年的的努力并没能挽救国民党的败局。这座建筑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从1800年甚至更早,到百余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对街巷历史变革的细致梳理贯彻始终。在这样的过程中,南京文化的根与源,不只是被看见,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也如持续跳动的脉象一般被感受、被触摸。
细致考证让City Walk成为可能
作为文旅大市,每到假期,南京都能排上热门旅行城市前列。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馆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的场面。假如穿越到1930年代,最热门的地方是哪里?成贤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算一个。
邓攀介绍,1930年1月,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生物部饲养有骆驼、猿猴、豹、虎、鹿、野鸡、鹰等动物。1931年美国费城自然博物馆派布鲁克·杜兰率考察队到中国西南收集动物标本,其队员德国柏林博物馆的舍费尔在四川穆坪、汶川一带获得三只大熊猫(时又称白熊)标本。自然历史博物馆获赠一只,成为最早拥有和展示大熊猫标本的国内场馆。市民对自然历史博物馆极有兴趣,仅1932年4月重新开放(1931年大水被淹闭馆)后3个月内参观人数突破11万,日均1250人。动物房是吸引市民的一大亮点,有猴园、兽房各7间,鸟房2间,大概是当时除了玄武湖动物园之外的全市第二家动物园了,且位于城内,交通更方便。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文学家们在南京又遗留下哪些踪迹?这些都一一被考证出来:民国颇受关注的畅销书作家无名氏,就是从大马路天保里走出来的,吴梅、黄侃都曾住在进香河,成贤街很多都是科教机构,民国时期的教育部、中央图书馆、中央大学都在成贤街上,这条路上更有许多文化名人的踪迹。总而言之,这套书的作者,尽可能地将文献记录和现实空间一一对应,让南京文化地理空间更为明晰,这也让“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City Walk成为一种可能。
在4月26日,由金陵图书馆举办的“沿着运河读中国”(南京专场):走读南京“外滩”——下关大马路溯往活动中,赵步阳带着读者又走了一遍大马路,沿着大马路一带的老建筑,追溯下关和大马路的历史,包括《下关大马路》一书考证出来的金陵关旧址。
徐智表示,此次出版的“南京城市文脉”书系,也特意做成小开本,它是一套历史文化读物,也是一幅南京文学散步地图,“方便读者手持打卡,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Walk”。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