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800亩茶园连绵起伏,南京盛峰茶业炒茶车间里,20口智能电炒锅正吞吐着嫩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盛峰轻捻茶叶,氤氲的茶香中,一个关于传统技艺与现代电能交融的故事正在展开。
“拔烟囱”换设备,电锅让茶叶品质更稳定
2023年以前,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一直是依靠大土灶手工炒茶,制作过程全凭手感控温度,产量低且品质不稳定。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盛峰从一本农业杂志上看到关于电锅炒茶的介绍,文章中介绍的电炒茶技术,凭借精准控温和自动化操作方式便可以进一步提升茶叶品控,这让陈盛峰产生了试一试的念头。同时,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拔烟囱”的环保举措,陈盛峰决定采购电锅制茶设备,但这给供电线路带来了运行压力。
晶桥供电所所长张远海得知消息并主动来到茶园了解情况。“自从我提出用电需求,他们就经常来我这里,指导我们在哪里布线,在哪里安装什么电器设备,帮了不少忙哩。”陈盛峰回忆说。
2023年6月,茶园扩建厂房要搭接临时用电,陈盛峰立即电话联系了张远海。新厂房建好后,新增了数十个电炒锅及萎凋机、杀青机、烘干机等制茶设备,用电负荷达到40千瓦。同年10月,为适应茶园生产用电需求,晶桥供电所仅用10天就为茶园新增、更换电杆26根,新上一台315千伏安变压器。
“以前炒茶叶都是用柴火,几十口大铁锅,一口锅需要两三人操作,烧火添柴、抡铲翻炒,还得手动看火加柴,火候掌握不好,炒出的茶叶有焦煳的、有半生的,还浪费大量木材资源,现在改成电炒,温度、时间、湿度全由电脑直接控制,更加标准化,还很环保。”陈盛峰高兴地说道。
专人搭档无人机保障,茶叶生产更有底气
自盛峰茶业有限公司开始运用“电炒茶”的技术,晶桥供电所就将其作为重点服务企业,选派专业队伍采用无人机加人工巡检的模式,保障茶厂用电无忧。
2024年1月,晶桥供电所的营销员吴延珍发现盛峰茶园连续2个月电费都超过2000多元。“冬季不炒茶,茶园用电的地方不多,变压器虽然会产生铜铁损,但为啥会有这多么电费?”带着疑问,吴延珍立即赶往茶园。经查,原来是茶园忘了将电容柜内的电容投切,造成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增多,吴延珍立即将电容柜的电容开关合上,避免茶厂损失扩大。
今年4月初,南京盛峰茶业种植基地正式开采,“头锅”雨花茶出炉。作为农业农村部茶科所及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茶学系指定合作单位,南京盛峰茶业茶园持续为针形类绿茶教学示范及科研攻关提供标准样本。
晶桥镇现有茶叶4600多亩,年产值为约9500万元。眼下正是茶叶采摘的高峰期,雨花茶,贵如金,贵就贵在必须当天采、当天炒、当天装。采摘时,只选一芽一叶,雨花茶鲜叶长度不大于2厘米,炒制时电力供应需稳定以保证烘烤温度,这是雨花茶保证品质的关键。
为保障采茶期间电力可靠供应,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主动出击,深入茶园茶企开展上门走访服务,以台区网格化加“村网共建”服务模式,主动融入茶农,建立服务微信群,及时了解茶农用电需求,加强用电安全宣传,精准服务茶农用电难题,加大对茶园供电线路的巡查力度,对重点线路、重要设备开展红外测温,消除各类用电安全隐患,正是供电所的精准服务,才使得茶叶生产更有底气。
茶农与“点管家”合力,绘成美丽乡村新图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为配合地方街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大力开展乡村电力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27.25千米架空线入地。
春日的茶园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翠绿画卷,随着创新茶饮不断推陈出新,茶文化以新颖姿态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前来“打卡”茶园研学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游客的出行需求,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因地制宜,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勘查选址,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布局充电桩规划,在芮家村的芮家站、石山下站、下乌塘站等地安装了6组充电桩,容量480千瓦时,为茶旅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之前村里没有充电桩,每次过来买茶叶参观茶园,电动车充电都要去溧水高速服务区。现在好了,充电桩直接装到村里,既方便又安全,供电公司这工作真的办到我们心坎上了!”游客王先生在体验充电桩的便捷充电功能后高兴地说。
茶叶在茶农与“电管家”的共同守护下,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纽带,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让这片孕育着茶香的土地,持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通讯员 宁电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