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金桥村的乡间小路上,活跃着一支“青衿网格”服务队。这群身着红马甲的年轻人,用脚步丈量民情,将暖心服务送进千家万户——强对流天气突袭时,他们连夜为独居老人检修老旧电路的身影,是空巢者口中的“勤快娃”;智慧助老时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智能机的耐心,是银发群体点赞的“科技家教”。化解邻里矛盾时创新的“田间板凳会”工作法,又让他们成为乡亲信赖的“和谐使者”。他们用“政策通”讲透惠农法规,用“解忧人”抚平邻里嫌隙,更以“经纬线”编织村级治理体系,生动诠释“陌路变亲人,乡野沐春风”的金桥新气象。
“庭院课堂”孕育“和美乡风” 从“杂乱院”到“风景线”
“以前院里堆满农具,如今绿意葱茏惹人驻足,邻居都来拍照!”村民宋大姐擦拭着“美丽庭院”贴牌,笑纹里漾着自豪。这场由村妇联发起的“庭院革命”,吸引15名志愿者参与,“青衿网格”服务队全程推行“现场教学+场景实训+积分激励”培育机制。她们在秘境园艺多肉培育基地和9个示范院落开设移动课堂,通过“手把手教堆肥技巧”“面对面讲安全知识”,累计开展园艺培训11场,整改隐患34处。焕然一新的不仅是房前屋后,更是党群共绘振兴蓝图的生动笔触。
“文明火种”照亮“精神家园” 从“传承者”到“播种者”
“青衿网格”服务队深耕本土红色沃土,以时空经纬编织烈士陵园历史坐标。在烈士纪念碑前共同擦拭浮尘的庄严时刻,服务队与村民结成“红色基因传承人”;当基干民兵与服务队员合力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时,“迷彩绿”与“志愿红”并肩守护着红色热土。他们创新打造“红色辅导员”育人模式,组成有退休教师、烈士亲属的宣讲队伍,通过沉浸式讲述还原“长津湖冰雕连”“万愿楼战役”等英烈事迹,将陵园纪念设施转化为动态的红色育人课堂。这种以现场情境教学为核心的宣教体系,使革命历史穿越时空焕发新生。
“志愿红”点燃“共治火”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这支乡土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以多重身份编织乡村治理经纬。春耕时节,他们是穿梭田垄的“安全卫士”,排查沟渠隐患、校准农机具防护装置,在安全生产检查中为农户筑牢“生命防线”;每月定期走访困难家庭时,不仅让特困户灶台飘起肉香,更在慰问中记录下孤寡老人急需的棉被与降压药,将民生需求化作“实时台账”。当文化大篷车驶入广场,红马甲们化身“荧光指挥家”疏导交通,用数百张板凳在晒谷场拼出“爱心观剧区”,沉淀为乡风文明最厚重的底色。
这座用初心织就的“连心网”,不仅串起“老幼残困”暖暖的牵挂,更蜕变为“看得见、叫得应、办得成”的治理共同体。正如村民自编的顺口溜:“青衿红,办法通,急事难事田头融;经纬网,连民心,和美金桥日日新!”
通讯员 朱孙宇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