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25日讯(通讯员 徐晨 马鞍轩 记者 陈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南京六合区马鞍街道大营村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驱动力,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通过找准“两个”治理路径、聚力“三方”共治力量、开展“五项”贴心服务,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为构建宜居和谐社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找准“两个”路径,让治理“动”起来
聚焦村居实际情况,大营村依据不同基础、不同情况、不同需求,将商住小区、村组街巷两类居民区区分开来,分类明确治理方向。在住宅小区,推行帮扶自治模式。通过社区帮扶、征集“微心愿”等方式,新增电梯报警铃158部,清理卫生死角12处,助力住宅小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治理,确保住宅小区治理常态长效。
在村组街巷,实施邻里共治举措。聚焦和谐邻里这一主线,大营村组织村民推选公信力强的居民协助处理问题,实现村组事务有人管、有人理、有人办。同时,抓好民声收集与居民议事这两方面工作,召开“邻聚里”议事会议,充分发挥邻里熟人优势,逐一解决村组环境卫生、车辆停放等问题。
聚力“三方”力量,让治理“强”起来
社区党组织凝聚“三方”共治力量,画好权益保障、规范履职、家园共建的稳定“三条边”,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走深走实,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 + 物业公司”双方共议的运行机制,共同探讨鹭岛小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物业管理公司秉持质价相符原则,促进共赢。通过“线上 + 线下”的方式,全面收集住户“急难愁盼”事项,成功解决菜市场建设、电瓶车雨棚搭建、停车位规划等问题20余件。
街道职能部门坚持依法治理,破解难题。依托“社区吹哨、部门报到”“随手拍”等机制,破解社区“看得见管不了”的执法难题,有效解决了辖区停车难、路灯老化、沟盖板维修等50余项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
开展“五项”服务,让生活“美”起来
网格“微服务”,便民“零距离”。强化网格的“前哨”作用,将“服务窗口”延伸至居民群众家门口,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社保认证、医保缴纳等服务。2024年,大营村网格上门服务超200次,及时为群众送去温暖。
志愿“微服务”,点亮“大幸福”。组建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两支队伍,通过敲门行动、日常走访,收集群众服务需求,开展帮困帮扶系列志愿活动5次,慰问留守儿童、困难儿童30余人,让“看得见、摸得着”的温馨服务惠及群众。
宜居“微服务”,健康“靓家园”。对鹭岛三个小区进行微改造升级,安装电梯报警铃,清理卫生死角,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老幼“微服务”,齐乐“常相伴”。设立服务驿站,提供临时休息、雨伞借用、急救药品等应急服务,开展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服务,提供上门社保认证、居家养老服务、高龄津贴办理等服务。
共建“微服务”,凝聚“新治理”。建立工作“一张治理网”,通过线上线下全面收集居民群众各类需求,推动工作力量“进群入格”,网格员“点对点”联系公安、司法、综合行政执法、环卫等多家治理单位力量,快速化解居民群众矛盾。
接下来,马鞍街道大营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进一步拓宽服务居民渠道,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实现最优化,努力构建宜居、和谐的社区环境。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