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苏国能常州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500千伏送出工程,KT10至KT11段正跨越京沪铁路及沪宁城际高铁开展架线施工。该公司多措并举,推进施工安全、高效开展。
架设封网 保障铁路安全
为充分保护被跨越铁路的安全,防止架线过程中导线或绳索坠落对下方铁路造成物理损坏或安全事故,现场施工人员们在铁路上方架设一层牢固的“封网”。
京沪铁路作为中国铁路网中南北走向的大动脉之一,客货运输非常繁忙。“为最大化降低对铁路运行的影响,保障铁路经济效益,京沪铁路‘天窗期’只有每周五、周六的凌晨2点30分至3点10分,对此,我们采取封网施工只占用了两个‘天窗期’架设封网,有了封网这层对铁路保护,我们便可以在铁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施工。”该公司现场作业班长曹点伢说道。
如此强大的封网,搭设它自然也不是一件易事,针对280米的横跨档距以及紧凑的“天窗期”,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面临了不小挑战。“铁路是没法直接进入测量的,我们合理利用了铁路下方的涵洞多次穿越,对照铁路所在位置反复计算复核,才有了施工方案里的各项精准测量数据。”对此,该公司现场项目总工钱中华组织项目部、班组技术人员以及监理多次对现场的地形进行勘测,根据图纸严格复测跨越距离、铁路宽度以及需要保持的安全距离。
精益求精 保障施工质量
沪宁城际铁路作为纯高铁行驶铁路,“天窗期”则是每天深夜12点至凌晨4点30分,时间相较于“日夜兼程”的京沪铁路长了许多。当每天沪宁城际铁路列车停运后,一到“天窗期”,施工人员们便爬上高耸的铁塔进行走线、紧挂线以及附件安装等一系列作业内容,在4月11日至4月26日的整个施工周期里夜复一夜、不知疲倦。
“日夜有别,相较于日间架线施工,夜间架线施工对于操作人员的体力和精力提出考验的同时,对于施工精度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该公司现场作业人员赵峰说道。
在高空压接时,辅助操作工一方面要协助压接工进行导线的压接工作,还需要精细化提供压接点的照明与指示工作。为保障施工质量,作业手将压接速度严格控制在5毫米/秒以内,每压接完一个步骤辅助人员便使用夜间专用游标卡尺(带荧光刻度)测量压接后外径,即使多年的经验让作业人员对压接不再陌生,但特殊的施工环境依然让他们不敢懈怠半分。
为防止跑线,夜间导线展放时,导线需使用双重锚固装置,导线牵引速度也得放慢至0.5至1米/秒,同时在照明系统探照区的“弱视区域”,导线状态监测也需要格外注意,任何一个可能导致跑线事故的隐患都需要被提前甄别。
科技驱动 保障施工效率
本次夜跨铁路施工创新性的采用了无人机照明技术。在无人机操作手的控制下,搭载了高功率LED灯组的无人机准确悬停在高空之上,通过灵活调整照明角度和范围,配合地面高亮度探照灯提供辅助照明,确保夜间作业面清晰可见。“相较于传统地面照明,无人机照明可以立体覆盖施工区域,同时可动态调整光源角度,快速响应配合施工需求,提升夜间施工的精确度和效率。”该公司现场无人机操作手吴昊分享道。
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架线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本次夜跨铁路还引入了可视化牵张设备。该设备在传统牵张设备基础上新增集中控制、视频监控和远程管控三大核心功能,在中央控制室内操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张力、速度等参数,并通过在铁塔以及牵张场布置的多摄像头捕捉放线轨迹,利用视频监控实现牵引绳展放过程的动态跟踪。
据该公司现场张力计操作手马学金介绍说,“可视化牵张设备的引入,一步到位解决了通信不畅、调节不及时等问题,使我们架线效率提升了至少30%以上,安全水平也大大提高,实现零跑线事故!”
接下来,江苏省送变电有限公司将继续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将能征善战、使命必达的铁军精神,专业专注的、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投入到工程建设工作中,为电网建设持续贡献力量。(作者:余福祥 张博)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