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晓庄实验校园奏响中澳文化“交响曲”
2025-04-23 14:17:44

当古老的东方文明与南半球教育理念相遇,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火花开始迸发。4月16日至18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文法学校师生代表团一行到访南京晓庄实验学校,开启为期三天的文化教育交流之旅。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互动与实践活动,展现了两校在教育理念、课程创新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深度融合。

多元校园探访领略特色教育魅力

4月16日上午,代表团在南京晓庄实验学校校长鲁照斌的陪同下,依次参观了学生成长服务中心、体育馆、心育中心及校园文化空间。在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学校充分展示了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涵盖学业规划、生涯指导及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育馆内,代表团观摩了民乐团与民族舞表演,纷纷惊叹于学生在传统艺术领域的精湛技艺。心育中心的“心灵树洞”心理咨询室与团体辅导空间,展现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

随后,代表团深入探访特色课程空间:在学校大厅学生作品展中,欣赏了油画、书法等作品;走进学生油画课堂,感受色彩与创意的碰撞;观摩书法社团的挥毫泼墨,体验汉字之美;在石头画室,学生用天然鹅卵石创作的立体画作引发连连赞叹;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无人机编队表演更是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展现了学校在STEM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

文化交融对话共谱教育新篇章

欢迎仪式上,南京晓庄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孙良磊致欢迎词,他表示:“此次交流是两校深化友谊的新起点,希望通过教育理念的互鉴,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未来人才。”纽卡斯尔文法学校领队MrDrewCollins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晓庄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期待未来在课程开发、师生互访等领域展开合作。

接着,双方学生代表分别分享了对教育的理解与跨文化交流的期待。互赠礼物环节,晓庄实验学校向代表团赠送了书法作品——友谊长存,纽卡斯尔文法学校则也回赠了象征中澳友谊永存的杯子。

澳大利亚代表团和晓庄实验学校中学生“手拉手”破冰游戏

下午三节课的时间里,中澳学子在艺术的世界里携手同行,共同奏响文化交融的美妙旋律。在民乐课堂,古筝老师王雅慧轻拨琴弦,《茉莉花》的旋律如潺潺溪流般倾泻而出,音乐老师徐鹏鹏带领中澳学生齐声合唱,悠扬的旋律中,江南风情娓娓道来。歌声交织间,友谊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书法教室墨香四溢,澳大利亚学生们手执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书写中国“福”字,一横一竖间感受书法线条的独特韵味。石头画课堂,曹秋林老师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创意的大门。大家以石为纸,以笔为媒,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倾注于小小的石头之上。五彩的颜料在他们手中飞舞,独特的构思与缤纷的色彩相互碰撞,平凡的石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行知精神浸润生活教育实践

4月17日,一场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之旅在晓庄实验学校晓庄校区拉开帷幕。在师生们的引导下,澳大利亚师生团走进特色社团教室。书法教室里,古朴的笔墨纸砚整齐摆放,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悬挂于墙,引得众人赞叹不已;扎染教室内,独具匠心的扎染成品让人眼前一亮;木工坊中,一件件精美的木工制品展现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澳大利亚师生们伸手触摸,感受着木头的纹理与温度。在剪纸工作坊,澳大利亚代表团成员亲手制作生肖剪纸,体验指尖上的非遗艺术。体育大课间的舞龙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来宾们在学生指导下学习舞龙技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刚柔并济。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是本次交流的重要环节。在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院长赵娟的陪同和介绍下,代表团通过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与实物展品,深入了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最后,澳大利亚师生代表团来到桃林,共同种下一棵象征中澳友谊的桃树。培土、浇水,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友谊的珍视。

田园实践体验劳动教育促成长

4月18日,代表团走进南京八卦洲派缘农庄,体验“生活•实践教育”一日营。在草莓采摘活动中,来宾们穿梭于温室大棚,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随后,在晓庄实验八卦洲基地,中澳师生共同参与包饺子实践,从擀面皮到调馅料,在协作中品味劳动的乐趣。“劳动教育是晓庄实验的特色课程,希望通过田间课堂,培养中澳两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精神。”校长鲁照斌表示。

本次交流活动通过“课程观摩+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的多元形式,搭建了中澳教育对话的平台,为中澳教育合作写下了生动注脚,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提供了新范式。

新江北记者 张怡宁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