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22日讯(记者 王国柱)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说的是一群献身我们核事业的科研工作者。家住泰州市海陵区城西街道头营社区的严衍祚就是其中一员。今年89岁的他曾在邓稼先的领导下从事“两弹”研制工作,在“大漠”一干就是21年。近日,严衍祚收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颁发的“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
纪念章
前不久,记者与泰州“好人老蒋”蒋爱国等热心志愿者,专门来到头营社区看望严衍祚老人。在一幢二层小楼内,记者见到了严衍祚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老人语言交流有一定的困难。老人的经历更多由今年82岁的老伴王素芳转述。
“他是苏州吴县的,我是张家港人。”王素芳告诉记者,丈夫严衍祚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起初在无线电系学习。由于当时国家急需核物理人才,学校从无线电系抽调了包括严衍祚在内的15名优秀学生,新成立核物理工程系。1962年,严衍祚毕业分配进入北京二机部第九研究所,1963年初调青海221厂工作。在邓稼先领导下,从事“两弹”研制工作。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严衍祚都是亲历者。1968年,他随221厂迁往四川山区。
志愿者看望严衍祚(右)、王素芳(左)夫妇。
说起和严衍祚的结识,王素芳回忆,1966年,她在家乡一所学校教书,经一名同事介绍,与严衍祚建立了书信联系。信中,严衍祚从不跟她提他工作的事情。书信来往大半年后,她接受严衍祚邀请,前往青海“探亲”。“考虑到青海大米紧张,我背着装有40斤大米的米袋子,先到无锡江阴,坐火车到常州,再经由西安到西宁,还要再坐火车.....”虽然时间过去了近60年,当时的一路颠簸,王素芳依然记忆如新。
经过严格政审,在组织部门同意下,两人就在青海结了婚。1972年,王素芳也调到了四川,营业员、幼儿园老师、代课教师......她的角色不断地在变换。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丈夫回家从不跟她聊单位的事情。她自己也养成了不打听丈夫工作的习惯。1984年,响应泰州广纳科技人才的号召,严衍祚受聘泰州市技工学校,当了一名高级讲师。王素芳也进入泰州一家开关厂工作。从1963年进入西部地区,严衍祚在“大漠”工作了21年。
让丈夫和她非常感动的是,去年10月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而丈夫离开原单位已经整整40年,但原单位没有忘记丈夫,还千方百计寻找丈夫的下落。今年春天,在得知音讯后,原单位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背面,专门刻上丈夫的名字,并通过泰州有关部门邮寄了过来,“这是丈夫一生的光荣,也是我们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王素芳说。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