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实小“五蕴”德育 以师育师
2025-04-22 13:56:45

交往德育的本质,在于交往中育德,德育中交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实验小学(简称“浦口实小”)已践行“交往教育”三十年。学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设计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回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以“交往教育”为理论根基,将德育从传统说教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场域。

德育课程是课程的属概念,是整个课程结构中与影响学生品德发展关联、执行育德功能的课程部分。“五蕴”课程是浦口实小交往德育的特色活动性课程,它建立在“交往教育”的“尊重、理解、合作、对话、共生”五个内涵之上,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采用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教育方法,开展富有创新意义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学校德育计划。

构建“五蕴德育”课程体系,夯实学生成长根基

尊重——蕴育学生“个性、自主”的“自治力”。苏霍姆林斯基与陶行知先生都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浦口实小开展相关系列课程,为学生搭建自我成长舞台。如“学生自我管理”课程设礼仪岗、监督岗,让学生在执勤、检查中将外在规则内化为自我约束,锻炼管理与监督能力,改善行为习惯。“学生自我提升”课程,如值周德育主任、“领雁”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管理与协调能力,培养责任担当意识。教师在引导中精准把握干预尺度,确保学生稳健前行。

理解——蕴育学生“兼爱、包容”的“博爱力”。理解与包容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墨家“兼爱非攻”、《尚书》的包容理念及韩愈对“博爱”的阐述,都凸显其重要性。浦口实小开展相关系列课程,通过“四爱”课程滋养学生心灵。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敬畏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生涯指导规划课程助力学生多维度成长;感恩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将感恩融入生命;同伴互助课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促进共同进步,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与包容胸怀。

合作——蕴育学生“团队、互助”的“凝聚力”。华盛顿大学教授陈晓萍指出,凝聚力是突破团队合作困境的关键,对个人与团队发展意义深远。学校开设“军营体验活动”课程,让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同时,“雏鹰假日小队”课程作为少先队活动延伸,让孩子们假期自行设计方案,在活动中分工协作,培养关爱他人意识与集体凝聚力。

对话——蕴育学生“内联、外交”的“适应力”。在信息爆炸时代,沟通是适应社会的必备技能。列夫·托尔斯泰强调交谈对思想启发的作用。浦口实小开设“大朋友论坛”课程,邀请知名作家、社会名人开展讲座、论坛,学生积极互动。同时,通过“童心高校行”等活动以及国际志愿者进校园和师生社会实践,为学生打开与自然、社会、世界沟通的大门。

共生——蕴育学生“分享、共进”的“成长力”。学校秉持“快乐交往,共享成长”理念,以“炫”社团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社团课程覆盖多元领域,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求,增进成员情感,助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以师育师,激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

在教育的宏图中,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践行者至关重要。浦口实小积极探索“以师育师”教师发展模式,走出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三人行”班主任成长行动是浦口实小德育实践的关键举措。学校党总支书记胡琳指出,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但却拥有“最大的世界”。学校定期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及优秀班主任分享经验。在“提升管理力”主题培训中,德育主任细致回顾与剖析班级常规工作,提出安全教育常态化的要求,呼吁班主任共同营造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为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学校举办“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主题班会课风采赛。参赛教师打破班级界限,围绕习惯养成主题构思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好习惯的重要价值并掌握养成方法。此次活动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注入了动力,也为学生开启了新的认知之窗。

学校还打造名师工作室,与校外专家建立紧密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德育专家被邀请到校举办专题讲座,带来最新德育理念与前沿方法。在一次讲座中,专家阐述情感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强调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的必要性。这一理念照亮了教师们的教育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情感交流,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探索,浦口实小在“五蕴德育,以师育师”的道路上收获硕果: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在省市级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多位教师凭借卓越的德育工作成效,荣获市区“德育带头人”、市区“德育优青”、市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其带领的班级也屡获“优秀班集体”荣誉,为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添砖加瓦。教育科研领域硕果累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展望未来,浦口实小将坚定不移地深化“五蕴德育,以师育师”工作,持续优化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积极搭建与家长、社会沟通合作的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优质、高效的教育环境。致力于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江北新区乃至南京市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新江北记者 孙汉仑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