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重要的家养动物,中国自远古时代就有关于猫的记载,但猫在中国的起源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北京大学通过最新的古基因组学研究和古籍文献的考证,证明从54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到1800年前的东汉末期,中国社会养的猫主要是豹猫,这种小型猫科动物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类似家猫的生态地位。随着东汉灭亡,豹猫从中国的考古遗址中消失。唐代以后,考古遗存中大量出现由非洲野猫驯化而来的、兼具捕鼠和宠物功能的家猫。研究者认为,古代家猫可能在隋唐时期从地中海东岸地区经中亚,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期上限不早于1400年前,并且通过古DNA研究,证明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家猫证据来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统万城遗址的唐代遗存(约公元750年)。此前学界有观点认为,家猫是新石器时代或汉代传到中国的,这一研究晚于上述假说。
中国古人可能养了3500年豹猫
这一论文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罗述金联合北京大学的韩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赵瑶瑶完成,4月17日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
罗述金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保护生物学博士学位,她专注于猫科动物研究,曾经历时近20年,通过全球博物馆藏样本的遗传分析,证实华南虎为独立亚种,并且对中国的其他野生猫科动物和家猫有深入研究。她还是个“斜杠青年”,1996年就加入了北大山鹰社,曾登顶青海玉珠峰,并且担任过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技术官员。
遗传学和考古学证据显示,家猫大约于一万年前由近东或北非的非洲野猫驯化而来,随后扩散至世界各地。罗述金课题组曾在2021年发表论文,证明中国的家猫都和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家猫都属于一类,源自非洲野猫。
豹猫。陈之旸拍摄
当时罗述金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们从中国全境尤其是家猫—荒漠猫同域分布地区采集了27只荒漠猫、4只亚洲野猫和239只家猫的血液、组织、毛发、粪便或博物馆标本,进行了线粒体和Y染色体多位点测序,对其中51只个体做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所有的中国家猫都和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家猫属于一类,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野猫,它们的DNA信息全部指向近东或北非的非洲野猫,从而支持了世界家猫驯化单起源这一假说。
中国自远古时代就有关于猫的记载,家猫何时传入中国,学界一直有争议。2025年, 一项古代基因组学研究获取了中国境内14个考古遗址出土的22份小型猫科动物骨骼样本,完整覆盖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明清时期的时间序列。
罗述金课题组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东汉末年,全部样品中除一份线粒体DNA归属为亚洲野猫/荒漠猫,其余均为豹猫。他们同时研究了大量文物,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和马王堆等地发掘的文物中,也能看到明显具有豹猫特征的动物。
马王堆汉墓漆器中的豹猫形象
豹猫是亚洲特有且分布广泛的小型野生猫科动物,现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汉末之后,豹猫从人类聚落的考古遗址中消失。据此推测,豹猫和中国古人的共栖关系维持了超过3500年的时间,在家猫没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古人可能养豹猫防范鼠患。
中国最早家猫证据来自1200年前
从东汉末年到中晚唐时期的大约六个世纪,考古遗址中几乎未见任何小型猫科动物遗存。研究者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自东汉政权崩溃至隋唐王朝建立,中国社会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剧烈动荡和秩序崩塌,与此同时气候环境由暖湿向干冷转变,导致战争频发、人口锐减及聚落规模收缩。豹猫和人类共栖需要有稳定发展的农业,而汉唐之间,中国农业的发展恰恰处于低谷。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豹猫和人类的共栖关系走向低潮甚至终结。
豹猫性格比家猫凶猛,一旦侵入笼舍,极易导致整群家鸡被猎杀。得益于野生动物保护政策,豹猫种群在一些地方开始恢复,现在不少家禽养殖场就经常发生豹猫猎杀家禽的事件。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的虫兽纹铜臂甲上錾刻的豹猫捕猎公鸡的场景
根据南北朝时期农学典籍《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国的家鸡饲养模式在此时从传统散养转向集约化笼养。当时家禽饲养策略发生转变,豹猫失去了因控制鼠害而拥有的“益兽”优势,其捕食行为直接威胁人类的资产,从而变为“害兽”,并加剧与人类的冲突,进而导致共栖关系的解体。
根据古DNA和测年分析结果,研究者首次确切证明中国目前最古老的家猫证据来自距今约1200年前中国陕西北部统万城遗址的中晚唐遗存,该个体是截至目前中国年代最为久远的家猫。这意味着家猫引进中国的时间很可能是在隋唐时期,时期上限不早于1400年前。这一发现远远晚于目前学界的中国家猫新石器时代或汉代起源的推定。
河南安阳市北关唐代壁画墓东壁家猫图
分析表明,中国最早的家猫可能来自地中海东岸,向东亚的传播可能经由中亚地区,首先到达中国西部,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相吻合。此外, 在中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现一定比例的当代中国家猫祖先可能是泛海而来,到达中国时代相对更为晚近,或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罗述金等作者指出,小型猫科动物与人类的共栖及互动,不仅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更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从豹猫与人类的共栖关系到家猫的逐渐引入,这一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完成这个重要论文后,罗述金近日重返达里雅布依,那里素有“塔克拉玛干的肚脐”及“中国最难到达的古村落”之称。她将带领团队开展布置红外相机、收集食肉动物粪便等工作,探究中国最大沙漠的腹地深处,是否仍有亚洲野猫这种鲜为人知的亚洲小型野生猫科动物的生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编辑 张冰晶
剪辑 马斌
主编 陈迪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