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19日,阿维尼翁开幕大戏、法语话剧《樱桃园》将在江苏大剧院连演两场。昨天下午,导演蒂亚戈·罗德里格斯、主演伊莎贝拉·于佩尔,以及该剧多位演员、音乐家走进江苏大剧院,与观众、媒体见面。于佩尔在互动中表示,早就知道中国的传统戏剧,非常欣赏,希望今后有机会体验。
“Bonjour,你好!”见面会伊始,于佩尔便用中法双语回应着大家的热情。很多观众熟知于佩尔,是通过她的诸多影视经典,尤其是那些近似“疯狂”“复杂”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这一次,她在话剧《樱桃园》中担纲女主角柳鲍芙,让我们看到诠释戏剧经典的另一种可能。
该剧围绕“樱桃园”的出售易主,映照新旧秩序的重新构建,观众们得以近距离目睹影后于佩尔爆发的强烈表演张力,也得以看到每一位演员对《樱桃园》中角色的深刻诠释。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纪交替之时,不同身份的个体将何去何从,又是如何锚定自我......
于佩尔介绍表示,《樱桃园》可以说是一部“悲剧性的喜剧”,具有双重色彩。而作为剧中的女主角,柳鲍芙必然也承载了这种双重性——她既有喜剧的轻松,也有悲剧的沉重,柳鲍芙是一个集“光明与忧伤”于一身的角色,“导演特别强调,演员在诠释这个角色时,必须展现出她那种深沉的忧伤和多面的复杂性”。
剧中,与柳鲍芙形成鲜明反差的角色罗巴辛,由阿达马·迪奥普饰演。对他而言,罗巴辛既是农奴之子又是新晋资本家,角色身份的撕裂感需要倾注大量的表演细节得以诠释,“越是留白的地方,越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和张力。舞台上那些台词之外的’沉默时刻’反而是这个角色演绎的核心。”
阿达马·迪奥普还通过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呈现角色内心状态和身份认同,与中文语境中“震耳欲聋的沉默”不谋而合。
法语话剧《樱桃园》的诞生还凝聚了台前幕后所有创作者的心血。从导演对经典文本的当代解构,到舞美团队对樱桃园的诗意表达......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对经典的思考与创新的勇气。
马塞尔·博宗内(饰演 费尔斯)表示,在排练过程中,即兴创作几乎无处不在。导演也允许演员发挥很多即兴,不光是演员的表演,台上道具的呈现,诸如椅子的摆放等等,各个细节当中都有一些即兴的成分。
伊莎贝尔·阿布雷(饰演 夏洛蒂)也表示,这种与导演及团队合作的开放性创作模式,让整个过程充满幸福感。与其说是即兴,不如说这是我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版本《樱桃园》,本作另一亮点便是加入了现场乐队及演员演唱的音乐元素,极大增强了戏剧氛围。两位音乐家,为大家解读了这一舞台构思,“导演最初对音乐的要求是体现作品如火车开动般的变化能量,尤其是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转变。在创作第一首曲子时,我们面临很大挑战,但通过与演员和团队的紧密合作,最终将传统与创新融合在音乐中。”
尽管法语话剧《樱桃园》的舞台给足了诚意,然而语言的差异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剧中保留了契诃夫原作的法语台词韵律,作为法语演出,剧组是否担心语言影响中国观众理解?”面对主持人的提问,该剧导演助理、演员格雷戈尔·蒙赛戈认为契诃夫的经典本身足以消除障碍:“语言的障碍其实可以通过很多舞台上的呈现打破。有了音乐元素的加入以及每个演员的努力,相信会用更精湛的表演去让中国观众接受。不管怎么说,像《樱桃园》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品,自身的魅力就很吸引人了。”
记者了解到,江苏大剧院是法语话剧《樱桃园》此次来华四站巡演的其中一站,让这场演出更显弥足珍贵。演员伊莎贝尔•阿布雷就表示,一直梦想来中国,这次巡演对她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去体验和发现更多中国城市、更多美好的东西。
于佩尔也表示,“我知道中国有许多精湛的传统戏剧,非常欣赏”,期待中法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这种传统的戏剧形式,期待更多中国艺术家能为法国带去这些传统艺术,并在那里进行交流创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胡妍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