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斤肉剁成肉酱,仅仅花了2分多钟!”最近,有着40多年历史的苏州彩香菜市场改造后焕新归来,市场内“翁婿肉铺”的一台特制的“剁肉机”火爆出圈,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实地探访“翁婿肉铺”得知,这门卖猪肉的手艺,已经在三代翁婿手中接力传承了近百年,长期坚守“只卖放心猪肉”的准则,让这家老店人气始终不减。
近日,记者来到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苏州彩香菜市场看到,承载了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老菜场焕新后融入了诸多苏式元素,包括月洞门、窗棂、苏州古诗词、地标建筑剪影等。“翁婿肉铺”位于生鲜菜场二楼,摊位前摆放着当天现杀的五花肉、前腿肉、肋排、蹄髈等猪肉品种,另一边陈列着散养黑毛土猪。选肉、称肉、切肉……40岁的顾奇和63岁的张雪根翁婿二人正在店铺里忙着招呼生意。
短短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记者看到,前来光顾买肉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多数是老顾客。家住彩香附近40年的居民王阿姨买了两斤五花肉,准备回去做红烧肉。她告诉记者,自己见证了这家老店的传承,“最初是张雪根夫妻经营,后来女婿也接力卖肉,这么多年的信誉在,主要买个放心。”
“2007年开始,跟着老丈人学习卖猪肉的手艺,刚开始负责送货,边做边学,一直干到现在,”顾奇抽空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经营猪肉生意的缘由。当年,顾奇退伍回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张雪根的女儿。结婚后,丈母娘对他说:“你们生了孩子要有人带,我帮你们带孩子,肉摊生意就缺人手了,要不你来接手吧。”就这样,顾奇接下了张雪根的肉摊。每天凌晨2点多起床去浒关屠宰场选猪,现杀现卖,一天进货两头猪,卖完为止。
巧的是,已经做了40多年猪肉生意的张雪根,同样是从老丈人手中传承下的这门手艺。让他感动的是,作为彩香菜场经营最久的店铺,几十年来,菜场大大小小改造了三四次,老顾客们始终追随至今。市民陈阿姨拉着小推车从新区乘坐地铁前来,总共买了255元猪肉。她告诉记者,改造期间,菜场临时搬去了朱家庄那边,有些不太方便,重新开业后离地铁后很近,十分方便。“认准了这家店,炖汤的、红烧的、炒的,都有了,可以吃两周左右,”陈阿姨说道。
“前腿肉来两斤,包饺子用,”市民冯女士在网上刷到这家店后,特地过来买点猪肉尝尝看。称好后,顾奇细心地介绍说:“要不要再放点肥肉?包饺子的话,有点太瘦了,肥肉是免费送给你的!”随后,顾奇把称好的猪肉洗净,放进了剁肉机中开启操作,剁肉机搅动工作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冯女士好奇地用手机拍下了视频。一位昆山游客告诉记者:“打卡老菜场,遇到了这台新鲜玩意儿,有意思!”
“我接手肉铺后,因为有单位要剁肉馅,订购的量比较大,一天大概要四五十斤,手动剁肉太累了,天天拿刀,老丈人手腕都痛。”于是,顾奇找朋友定制了一台“剁肉机”,代替手工劳动,“节省了人力,效率又高,剁出来的猪肉干净,有韧性,吃起来比较香。”
3月28日,彩香菜市场重新开业,半个多月来,顾奇和张雪根发现,客流量大了,他们把各个品种单价调低了一些,让利给顾客,也是为了做长期生意。顾奇拿起一块猪肉给记者看:“这个肉干得不得了,一点水分都没有。
切开肥肉是发亮的,不好的猪肉膘是红的,油光蹭亮的才是品质好的。”每天凌晨,顾奇准时去浒关屠宰场现挑活猪,看中哪头就去杀,杀得不好的话出高价可以换,以此来保证猪肉的质量,赢得了老顾客们的信赖。如今,附近的居民只要打个电话,顾奇就送货上门,小区邻居也都让他把需要的猪肉顺路捎带回去。“卖猪肉最重要是新鲜,诚信经营,做好放心猪肉是我们一直在坚守的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石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