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宁县广袤无垠的大地上,45根界桩静静伫立。它们或隐匿于田野、或守望在河网之畔、或扎根于村落边缘,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与动人故事。阜宁县民政局为唤醒这些沉默的“岁月守望坐标”,组织镇村人员开启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而阜建线9A界桩,率先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潮河涨,射阳响,嘎粮河里鱼跳网。”阜宁县东沟镇永西村传唱的这首古老民谣,勾勒出潮河、射阳河、嘎粮河三河交汇的独特地理坐标。在这里,阜建线9A界桩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望着射阳河,镌刻下岁月的记忆,承载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界桩矗立,感悟漕运兴衰
据永西村的老人们回忆,往昔三河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空地,一座龙王庙曾在此地香火鼎盛。每遇旱涝灾害,两岸村民便怀着虔诚之心,齐聚于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作为射阳河漕运的关键节点,避风港、歇脚亭、修船坞一应俱全。曾经,河面上商船往来如织,桨声灯影中,尽显水运时代的繁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改变了水系面貌,渔家文化渐渐远去。但那根界桩矗立在此,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深深感悟着射阳河漕运的兴衰变迁。
神话流传,诉说抗争精神
在界河两岸,“张邋遢拉塔”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故事的主人公是流浪汉张邋遢和噶娘,二人因一碗粥汤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东海蛟龙年年兴风作浪,洪灾频发。为拯救苍生,张邋遢毅然远赴蓬莱学艺。归来后,他以砻糠搓绳,在夜色中奋力拉动江南古塔镇压妖邪。在五更天明的关键时刻,他不惜牺牲自己,以身压塔,最终化身为塔神。噶娘听闻噩耗,悲痛欲绝,投河自尽,化作嘎娘河。
传说中的塔据传为净慧寺内的朦胧塔,清代乾隆本《阜宁县志》中记载朦胧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在这里,历史与传说遥相呼应,给后人留下美丽的印记。这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不仅寄托着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美好祈愿,更映照出射阳河两岸人民在与洪涝灾害长期抗争中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岁月沉淀,界桩延续新篇
翻开《阜宁县志》,从1731年建县至1949年的二百余年间,这片土地深受淮河决堤、海水倒灌的困扰,“房沉屋塌,人畜淹没”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直到1956年,射阳河闸建成,如同一座坚固的屏障,阻挡了海水倒灌的肆虐。沿岸人民凭借智慧与汗水,修建防洪设施,让盐碱荒滩变成了肥沃良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愿景。
如今,阜建线9A界桩两岸绿树成荫,生态宜人。阜宁县民政局在挖掘界桩文化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不仅关注界桩的过去,更着眼于其当下的意义。
未来,阜宁县民政局将以界桩文化为核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与展览,让界桩从简单的地理标识,转变为凝聚乡土情感、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纽带,继续见证阜宁大地的发展与繁荣。
(戴永红 黄德飞)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