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是人体内连接各方的“生命线”,一旦堵塞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许多医生谈栓色变,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脱落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导致致死性的肺栓塞。近日,70岁的王爷爷(化姓)就遭遇了生死一线,所幸江苏省中医院血管外科将一站式治疗理念融入救治中,迅速制定介入手术方案,精准打通“生命线”。
突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微创一站式打通“生命线”
王爷爷家住马鞍山,自从2年前脑出血后就一直瘫痪在床。半个月前,老人右腿突然一夜之间肿成“大象腿”。家人十分紧张,立即送其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血栓从肚子里的髂静脉一直蔓延至小腿,老爷子有血栓脱落随时猝死的风险。由于病情复杂,受限于当地医疗条件,王爷爷被紧急转至江苏省中医院血管外科治疗。
考虑到传统的抗凝溶栓方式治疗时间长、起效慢,禁忌症多,如果是静脉狭窄引起的血栓,容易反复发作。加之老人又有脑出血病史,瘫痪卧床期间还曾消化道出血,存在抗凝禁忌症,治疗更是棘手。针对王爷爷复杂病情,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江苏省中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冉峰迅速组织团队,并制定了一站式介入手术方案:先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让血栓即使脱落也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随后采取旋切抽吸血栓,抽吸出大量血栓,最后放置髂静脉支架,从根本上解决了患者的血栓问题。术后第二天患者右下肢肿胀就基本消除,让原本需要多次手术、住院两周的患者,在术后第三天就康复出院了。
医生提醒:久坐、久卧人群要当心
冉峰主任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成块。如果血栓脱落并随静脉血液迁移,就有可能回流至肺部,发生肺栓塞。肺栓塞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已成为继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的血管性死亡原因。一般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等表现,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静脉壁损伤,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和感染性损伤等;血液回流缓慢,常发生于中风、骨折、腹部手术后等长时间卧床病人或上网、打麻将、长途坐车等久坐人;而创伤、手术后、肿瘤、长期使用避孕药、怀孕、产后等多种因素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等都是诱因。
专家强调,不论是坐飞机还是火车、汽车,甚至是在办公室里或者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等,只要是久坐不动,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孕期女性的盆腔压力增大,会影响下肢血液回流,也需要警惕。
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据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一般分为四类: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巴曲酶等)和对症用药。抗凝治疗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防止静脉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和蔓延。
手术治疗:即切开取栓术,但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且复发几率相对较高,临床上已较少应用。
介入治疗:即血管腔内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较确切。对于栓塞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血管微创介入下局部放置导丝将血管扩开,必要时局部放置支架或将血栓取出。
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冉峰主任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久坐久站久卧:日常生活中要防止血栓形成就要避免久坐久站久卧。因疾病等因素受限活动的比如卧床状态,通常医生会鼓励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下肢的活动锻炼。
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酒。早起一杯温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避免发生高血脂等疾病,降低患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3、保持规律运动:血管弹性下降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多走动有利于保持血管健康、促进血管弹性,每天运动强度不需要很大,保证每天进行规律、科学的运动即可。
通讯员:孙茜 刘佳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潘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