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电仅消耗煤炭256g;30分钟百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即可完成从满发到20%功率运行切换;一年可‘吞掉’15万吨市政污泥‘吐出’6000万块生态砖……”这组数据是国能江苏常州电厂(以下简称“常州电厂”)积极响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战略,探索多元转型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常州电厂通过做好转型的加减乘法,蹚出了一条传统火电从“靠煤吃饭”到“多能联供”的产业升级路子。
做减法,“榨”出256g煤耗标杆值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快速爬坡等高效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煤电的电力供应保障作用,促进新能源消纳”。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家战略驱动下,我国火电行业正加速向电网“灵活调节器”转型。
常州电厂在现役两台630MW机组基础上,扩建的2台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将于2025年6月份投运,通过应用“灵活调峰+二次再热”等技术,新机组将实现减排增效双突破。
“二期的百万千瓦机组在30分钟即可完成满负荷发电至20%功率运行的柔性调节。”常州电厂工程部副主任张海峰介绍道,机组应用的二次再热技术,通过两次回热蒸汽循环路径,使蒸汽“两次做功”,最大化热能转化效率,发电效率提升2%以上,度电煤耗下降至256.86g,每年可至少省下25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近70万吨,相当于种下一片39万亩的森林。
“机组灵活调峰就像我们开车,从‘猛踩油门’变成了‘智能巡航’。”常州电厂党委书记、董事长左克祥进一步解释道,二次回热技术可以最大化回收余热,“榨”出了煤耗标杆值。
环保方面,电厂烟尘、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分别降至2.5mg/m³、15mg/m³,仅为国标的50%。同时,该厂实现了废水100%循环利用,年节水量可灌满5000个标准游泳池。“‘干毛巾拧出水,鱼刺也要抿一抿’——每一克煤、每一滴水,我们都要发挥其最大价值。”电厂工程部环保工程师陆锐杰说。
做加法,打开“多能联供”新局面
人们印象里,传统火电厂是排废大户。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革新,常州电厂吞“污”吐“金”,串起“电、热、水、气、材”多能联供链条,传统火电厂被改造成了城市资源循环的重要枢纽。
依托1300℃高温炉膛的深度无害化处理能力,常州电厂通过掺烧,年可消纳城市污泥15万吨,二噁英分解率超99.99%,破解了市政固废“无处安放”的困局。燃烧后的炉渣还可制成生态砖,实现资源全链条利用。“污泥掺烧可以替代标煤2.4万吨,年增收3700万元,这笔生态账很划算。”常州电厂计划与营销管理部主任刘忠辉表示,受益于此,市政污泥处置成本也从每吨600元降至300元,地方政府年节省支出900万元,释放的财政空间可用于更多民生投资,形成“电厂增收—政府减负—民生改善”多赢格局。
“我们不仅是能源供应商,更是城市配套的服务商——电、热、水、气、材多元能源助力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左克祥表示。
做乘法,“一心两脉”与城市共生
“如果把电厂比作生命体,那么煤电机组就是心脏,供能网络是‘动脉’,治废网络是‘静脉’。”左克祥做了个形象比喻,“我们称之为‘一心两脉’”。他身后的智慧大屏上显示着实时数据流——此刻,500吨污泥在燃烧后与粉煤灰混合转化为生态砖,城市中水开启一年5000小时的循环,3.8万立方米的中水在凝汽器与冷却塔之间自由穿行,而27公里外的工业园区,正使用精控蒸汽雕琢精密器件。
以煤电为核“心”,供能为“动脉”,治废为“静脉”,常州电厂通过“能源—资源—城市”的循环,构建起了“供能动脉强健城市脉搏、治废静脉激活生态细胞”的共生网络。“‘一心两脉’让电厂成为城市循环经济的重要枢纽。”左克祥说。这一模式既破解了传统火电厂“孤岛式供能”的局限,又以灰渣、余热等“城市闲置资源”为纽带,触发煤电与城市间的乘数效应——市政固废处理成本节约、工业园区碳足迹削减、居民供暖成本下降,真正将国企改革红利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共生温度”。(记者蔡凌云 张颍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