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电脑调色,不用复杂比对,苏州缂丝女工仅靠双眼,就能精准区分近万种色彩,福霞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纪录片《寻色中国》中,在创作一幅象征权力的龙纹缂丝时,那层层叠叠的彩色,哪怕颜色过渡极其微妙,她也能凭借超凡的眼力,挑出最合适的丝线。在十几年的丝线交错间,她们早已练成裸眼识色的本领,不断编织着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奇。
“人的大脑天生可以分辨近千万种颜色,但我们对色彩的理解却来自不同的文化约定。在中国,色彩拥有强大的能量……我们将要去打捞的,正是潜藏在每个中国人头脑中的色彩传统。”这是陈晓卿团队继美食纪录片后的又一次全新尝试,推出中国首档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寻色中国》。摄制组历时一年,跨越中国多个省市及港澳台地区,运用先进影像技术记录下诸多传统色彩技艺。影片以色彩为切入点,通过珍贵影像串联起传统文化、技艺与审美的深层对话,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发现之旅。
“这次希望能让观众‘眼里有光’”
片子一开头,陈晓卿就把问题抛给大家,“如果选出中国人的国色,你会投给谁?”《寻色中国》创新性地以六大主题色系构建叙事框架,每集深入解读一种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文化内涵。“煌煌国色"展现帝王专属色彩如何演变为民间纽带;“神颜莫测”揭示中国人通过色彩与天地沟通的智慧;“她的色号”打破刻板印象,探索女性与色彩的深层联结;“我见青山”呈现自然色彩的人文转化;“花花乡野”捕捉民间生活的鲜活色彩;“奇色何寻”则探寻传统色谱中的另类存在。《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独特视角,带领观众探索一个全新的中国,发现蕴藏在传统色谱中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哲学。
“过去我们让大家‘口舌生津’,这次希望能让观众‘眼里有光’。” 作为曾成功打造多个美食类纪录片IP的创作者,陈晓卿将美食与色彩的文化属性类比,认为二者皆是连接人与世界的感官窗口。“《寻色中国》希望用影像语言唤醒大众对传统美学的感知,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执行总导演郭安表示,团队从17个候选故事中精选出4个最具感染力的案例进行第一集“煌煌国色"的拍摄。拍摄中特别注重将视觉思维融入创作,创新性地运用动画、版式设计等表现手法,将古籍中记载的"玄"等传统色名转化为生动的动态影像。在拍摄过程中,团队尤其重视色彩与环境的关系处理,比如通过精心设计的暖光来衬托青花瓷的古典美感,从而赋予传统色彩更加丰富的叙事内涵。
首集《煌煌国色》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库房,带观众看见堪称顶奢的织物中藏着一种最贵的颜色——明黄。明黄代表的丰收、饱足、温暖,让它成为人们心中最贵的颜色。古代缂丝服饰对明黄色彩的运用,展现帝王专属色“明黄”的独特魅力。在太湖之滨,从明代起就开始向京城皇亲贵胄输送专属的“明黄”的缂丝服装。苏州工匠以缂丝为笔,以色彩为媒介,跨越历史长河,向世人展现着中国丝绸文化独特的色彩魅力与美学追求,吸引无数观众的目光。
中国缂丝技艺历史悠久,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朝的康乾时期,缂丝更是成为皇权的象征,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缂丝堪称色彩最精细的手工织造品,其正面每平方厘米由两百多个色点组成像素方阵。它以生蚕丝为经,彩色熟丝为纬,通过不断变换多色纬线,采用局部挖织的方式形成织物,这一复杂工艺至今无法被机器替代 。
缂丝能工巧匠练就裸眼辨色
在苏州光福镇,李福霞是从事缂丝工作的能工巧匠,她拥有裸眼识别近万种颜色的惊人能力,她表示 “黄也有很多种黄,稍微有一点点变化,我们也能分辨出来”。不过,这种对色彩的敏锐分辨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缂丝工作中逐渐锻炼出来的。有了十多年的历练,如今,对于任何色彩深浅程度的识别,她都能够自信地说出“OK,没问题”。以制作一件龙纹缂丝为例,她需要依据色彩的浓淡变化,精心挑选不同的丝线放入梭子,做到一色一梭。在织机上,梭子就如同缂丝女工们的画笔,她们将绘画中一笔勾勒出的浓淡,巧妙分解成无数色块,在织机一点一点织就。
片中呈现的龙纹织物,是古代缂丝技术与色彩完美融合的典范,它诉说着色彩与文化的交融,让我们能从全新视角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黄色地子的缂丝仅供身份最高的 “甲方”—— 皇室使用。在封建社会,明黄象征着皇权、权威和神圣,是皇家专用颜色,是封建王朝等级制度和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之一。在 “阴阳五色” 体系中,明黄色居于正色之首,位处四方中央,象征着大地、稳定,体现了古人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苏州丝绸的色彩演变,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种色彩的兴起与变化,都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审美等社会状况紧密交织,深刻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与风貌。从唐代的华丽绚烂,到宋代的淡雅清新,再到明清时期的丰富多样,每一种色彩风格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让我们得以透过丝绸的色彩,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不同时代的独特魅力与风情。
中国的色彩,源于广袤无垠的山川湖海,也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幻,深深扎根于我们世代栖息的土地,以及彼此依存的人民生活之中。时光轮转中,那些融入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色彩逐渐成为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最初色彩只是记录了曾经的生活,而生活经历了几千年的时光,凝结成了中国颜色。从精美的绘画作品,到典雅的服饰织物,传统色彩无处不在,以其独特魅力,无声诉说着东方美学的深邃内涵,折射出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感与民族认同。
实习生 易雪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戴哲涵
校对 潘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