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味道究竟是个什么滋味?有哪些南京的餐厅令人记忆深刻?……
4月13日,《南京味道》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与南京本地知名美食博主“王老虎”“边师傅”做客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春风阅读季”,一起“吃透”南京。本场分享会也是南京市作家协会“他们在南京写作”系列活动之一。
余斌(中)在分享
也南也北的南京味道
南京味道究竟是个什么滋味?活动伊始,“王老虎”抛出的话题不仅让受邀而来的嘉宾陷入思考,台下的观众同样热烈地讨论起来。在余斌看来,南京味道自然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之味,但由于南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使得这里的饮食更为包容,呈现出不南不北、也南也北的特点,“不论是菜肴的味道还是分量,都是如此。”余彬举例说,比如菜肴分量,北方人看了可能觉得量不大,但南方人见了大概会觉得真实在。
对于喝汪家馄饨长大的“边师傅”来说,南京味道大概就是“家门口的味道”。而在“王老虎”心中,南京味道是兼收并蓄的,京苏大菜、清真菜和素菜,都是南京味道的典型代表。
离不开的“鸭肴”话题
不少人用“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游出南京”来打趣南京人爱吃鸭,《南京味道》的开篇第一章也是“鸭,鸭,鸭”。现今南京人常吃的有盐水鸭和烤鸭,但在余彬的记忆中,烤鸭有段时间却是空白,“南京人过去都是吃盐水鸭,八十年代以后吃烤鸭才开始变得普通。”
以南京人吃鸭的实况论,现如今已是烤鸭、盐水鸭“平分天下”的局面,烤鸭的拥趸多于盐水鸭也说不定,因为余彬常在卤菜店发现,烤鸭总是先于盐水鸭售完。
图为活动现场
令人记忆深刻的餐厅
在南京,有哪些餐厅令人记忆深刻?余彬提到了曾位于南京珠江路上的野马餐厅。出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野马”,给人印象深的不是口味,而是装潢。令余斌印象尤其深的,是喜欢用镜子,坐在哪个位置仿佛都是镜中人,吃顿饭恍如在镜子的十面埋伏之中,配上白色的桌椅,让人有置身于卡拉OK歌厅甚或婚纱影楼的眩晕感。
与已经消失的“野马”不同,“大三元”现今仍在,但也今非昔比了。过去的“大三元”是南京名声响亮的粤菜馆子,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推出的萨其马,每到下午外卖窗口总是大排长队。“大三元”的萨其马虽然没有现今萨其马那么酥软,但与糖果冷食厂一种叫做“馓子酥”的糕点相比,又要酥软得多。
饮食记忆回味悠长
在余彬看来,《南京味道》更多的是讲述自己的饮食经验。其实关于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对于“60后”的余斌来说,青少年时期的饮食着实算不上丰富,但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吃过的东西才有着更高的记忆度。
正如这本《南京味道》,仿佛刚从铺子里取出的老式点心,油纸包好后系着绳结,代表着一份体面的心意。随书则赠送了一枚“大萝卜书签”——南京人常被戏称为“大萝卜”,“大萝卜”不仅指南京人常挂在口上“多大事啊”的极强包容性,在口味上亦是如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