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人之美 | “树记得所有付出,时间会替我们回答”
2025-04-08 14:25:00

春日的太子山公园,栾树新叶舒展,樱花开得绚烂。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是每位园林工作者的勋章。

1

“小时候在苏北老家,田埂上的野花野草、屋后的老槐树,都是我的玩伴。”谈起与园林绿化的缘分,王为贺的眼中泛起温情。出身农村的他,对土地和植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园艺技术专业,“当时就想,如果能用所学让城市多一些绿色,该多好。”

“一开始,我对园林绿化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觉得能接触大自然,挺好的。”王为贺回忆道。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吸引。每当看到自己亲手养护的树木茁壮成长,每当看到市民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悠闲散步,他的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份初心,也成了他坚持至今的动力源泉。

刚进入南京大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时,王为贺被分配到了一线岗位。九个月的时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与园林绿化相关的工作:病虫害防治、苗木修剪、苗木维护……每一项工作都让他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老领导在现场随意指了一棵树问我名字,我当时由于紧张说错了,被当场纠正。”王为贺笑着回忆起这段往事,这次失误如同一记警钟,让他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

正是这次经历,让王为贺更加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他白天跟着老师傅修剪苗木、调配药剂,晚上翻资料、记树种特性,硬是将辖区内的所有植物“刻”进脑海。“现在随便指一棵树,我都能说出它的习性。”

2

王为贺所在的生产科负责的绿化管养面积覆盖两个街道、数十条主干道,王为贺最牵挂的,是那些“沉默的生命”——行道树。

“每棵树都是独特的个体,养护必须‘对症下药’。新华西路的栾树易生蚜虫,我们在根部注入吡虫啉药水,利用毛细根传导灭虫;而园东路的栾树因土质不同,改为树干注药。”两种方法既高效又环保,让困扰多年的虫害问题迎刃而解。

身为管理者,王为贺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晨会布置季节性任务、巡查协作单位养护质量、处理12345工单……但城市绿化不仅是与时间、自然的博弈。

王为贺的手机里存着数百张巡查照片:被偷挖的月季、踩秃的草坪、折断的树枝……“一株冠幅1米的海棠,一夜间被人连根拔走。”他苦笑,“报警、立警示牌都没用,有些老人觉得长在路边的花,拿几棵没关系。”

这也正是王为贺坚持抽出时间走进社区和学校的原因。他带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一起,揉搓香樟叶闻气味,教他们用结香枝条打“不会断的结”;在社区讲座中,他讲解家庭养花技巧,帮居民诊断盆栽病害。去年,他参与了5场公益活动,“哪怕多一个人懂得爱绿护绿,我们的工作就多一分价值。”

9岁的儿子也早已被“传染”——班级演讲时,小家伙滔滔不绝讲述“春天落叶的奥秘”,自豪宣称“我爸是树木医生”。

3

在王为贺看来,园林绿化工作不仅需要辛勤付出,更需要科技创新。他深知,只有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提高绿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我们尝试将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粉碎、染色处理,然后用于覆盖裸露的地面。”王为贺介绍道,“这样既能减少黄土裸露现象,又能节约一部分成本。”

“老旧城区绿化改造是块硬骨头。”很多绿化景观因树木老化景观渐衰,只能在保留原有骨架的基础上补植花灌木,打造四季有景的生态走廊。“但改造需要资金和政策支持,急不得。”

对于未来,王为贺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美好的憧憬。他希望继续加强园林绿化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绿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用无人机监测病虫害,我们还在用‘铁脚板’。如果能引入智能灌溉、检测系统,绿化工作会更上一层楼。”同时,他还希望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市民对绿化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王为贺的故事,是新区园林人的缩影。这个春天里,他们仍旧以专业为笔,以汗水为墨,为城市书写生生不息的绿意。

新江北记者 朱葛嫣然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