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鸟鸣清脆。6点刚过,南京中华门城堡便涌现一群青葱少年。3月29日,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展“行·聚青春力量 走·向爱心远方”2025年慈善行走活动。高一年级1200余名学子在老师、父母的陪伴下,沿着明城墙徒步10个小时,完成35.267公里的行走。
“慈善行走”第15年
崇文学子在行走中完成“爱的必修课”
“慈善行走”是南京一中自主开发的一门大型社会公益课程,是每一届高一学生都要完成的必修课程。今年慈善行走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多年来,行走募捐的善款帮助了诸多需要帮助的人。
上午7时,慈善行走出发仪式在中华门城墙上开展。“愿同学们的青春脚步能让更多的爱心力量汇聚成河,向远方流淌。”南京一中副校长张亮在致辞中表示,慈善行走是爱与责任的具象化。十五年来,慈善行走“传递爱心”的内核永恒不变。多年来,行走募得的善款,不仅帮助了六合区马集中学、陕西镇安中学家庭困难的学生改善了生活、完成中学学业,还让六合区东王小学的乡村留守儿童有了一座环境优美、书香浓郁的乡村图书室“崇文馆”。
高一丘班吴景娴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慈善行走,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修行,更是一次用脚步传递温度的爱心接力。这是南京一中赋予每个学子的特殊仪式,更是我们成长的青春宣言!”
“大爱始于足下,行走从我做起!”高一15班徐浩翔带领全体同学宣誓,一句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誓言在空中回荡,展示了同学们行走的决心。
“南京市第一中学2025年慈善行走,出发!”仪式最后,南京一中校长居艳将迎风飘扬的旗帜传递到领队学生手中,并宣布慈善行走正式出发。
同学们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在春日的南京城行走起来。行走过程中,各班风格各异的班旗十分引人注目。高一7班的班旗由学生吴睿琪设计,“我们全程沿着城墙行走,因而我在数字7的基础上使用了城墙的元素,并且添加了行走的脚印、慈善的爱心等,来体现行走活动的特征。当看到自己设计的班旗飘扬在城市中,我感到很自豪。”
这才是青春的模样!
35.267公里,每一步都是爱的传递
沿着南京城墙,同学们徒步经过了东水关遗址公园、通济门、中山门、明陵路、白马公园、神策门公园 、挹江门、石头城公园等多处南京地标,在行走中一览南京城的春日风光。
“徒步行走中,我体会到春天的美好与诗意。”高一(22)班秦齐介绍,“在城墙下行走时,左边是古老的城墙,右侧是老城的房子,我看到了南京城的另一面,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热爱。”
“正式出发前听到35公里这个数字,心中不免有些紧张。”高一丘班丁宁告诉记者,“但沐浴着南京城的春光,与同学们相互鼓励相互陪伴,心情感到很愉悦,35公里也能轻松拿捏了!”
高一丘班柏乐琪初中就读于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我初中就了解到南京一中慈善行走的传统,真正参与进来感受到一种沉浸之乐,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南京城墙,感受历史的厚重,感觉自己和南京这座城市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
“好样的!”“你们太棒了!”每到一处休息点,家长志愿者都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送上温暖的鼓励和丰富的能量补给。徒步近36公里的背后,还有学校的安全护航,校医全程跟随、老师贴心叮咛、志愿者学生引导陪伴。
中途休息期间,高一(21)班苏嘉盛拿出绘画本,将眼前的景色描摹在画纸上。“画画是我的一种解压方式。平时我画过一中校门、校园里的风景等。趁着今天慈善行走,我想记录下沿途的风景。”记者还观察到,每个休息区还有精彩的学生路演,舞蹈、歌曲等节目竞相登场,展现出一中少年的自信风采。
“行走过程中虽然很累,但我们整个团体一直在互相帮助,我们班一定会成为更有凝聚力的集体。”高一(22)班吴启哲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慈善行走,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行走的力量,将正能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帮助更多人。”
通讯员 兰倩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顾茜敏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