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激动,我爸爸80年前抗日用过的旧马鞍夹,仪征收藏者至今还保存完好,这说明当地人十分爱戴我的爸爸。”3月23日,刚刚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追忆罗炳辉将军座谈会”的罗炳辉女儿罗鲁安教授,以80岁高龄接受扬州仪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義拥军志愿者薪火传承小分队”队员采访,向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致敬。
罗将军之女罗鲁安(左二)端详父亲使用过的旧马鞍
“罗炳辉旧马鞍”在追忆将军座谈会上引起轰动
罗炳辉(1897-1946),出生在云南昭通市彝良县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1915年入滇军,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1939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病逝。罗炳辉是影响几代人的红色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罗霄将军的原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仪征市革命烈士陵园,设有专栏,介绍罗炳辉率领新四军二师进行“月塘保卫战”的过程。
罗鲁安教授手迹
“‘罗炳辉旧马鞍’,之所以在这次追忆罗炳辉将军座谈会上引起轰动,是因为罗将军在津浦路东扬州、天长、仪征、六合、金湖、高邮、盱眙、来安8地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天长和仪征更是罗师长抗日主战场。”江苏省红色文化收藏家协会会长、仪征市義拥军志愿者、退役军人李臣星告诉记者,因为罗炳辉在仪征战斗过,自己征集抗日老兵“手模、手印和留言”中,听抗日老兵们回忆说,在安徽省天长市汉涧乡下,一位老农收藏了罗炳辉当年用过的马鞍。对红色文化收藏情有独钟的李臣星,先后去了四趟天长,确认红色文化收藏品的历史价值后,用真诚感动了这位老农,获得了“罗炳辉旧马鞍”的收藏权和所有权。
李臣星馆长展示罗炳辉使用过的旧马鞍
记者采访获悉,交接过程中,原主人拉住李臣星的手郑重交待:“李馆长,你在红色文化收藏方面全国有名气,‘罗炳辉旧马鞍’放在我这里,等我老死后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转到你手里收藏,我就放心了。请你一定要将罗师长和这只马鞍的故事讲述出去。”“我是听着罗炳辉将军抗日故事长大的,得知天长汊涧存有‘罗炳辉旧马鞍’的信息后,立即和仪征红馆馆长李臣星取得联系。”安徽省滁州市红色文化历史专家王志高,手捧“罗炳辉旧马鞍”与罗炳辉之女罗鲁安教授交流时说。
7年前百岁抗日老兵讲述罗炳辉指挥的“金牛山战斗”
现场跟踪采访的扬州知名自媒体人“真州府”介绍:“儿时,我们就听家里老人讲故事,说罗炳辉人高马大,打仗行军正常配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对日作战的时候,罗炳辉用梅花桩战法指挥的‘金牛山战斗’,是创新战法的神来之笔。”据介绍,“真州府”2018年2月9日采访103岁抗日老兵、仪征县人武部第一任部长姚一汉,姚老说,罗炳辉指挥的“金牛山战斗”这一仗,在仪征“模范营”驰援下取得了重大胜利,粉碎了从扬州方向来的日伪军围剿新四军的阴谋。这场战斗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
103岁抗日老兵姚一汉生前
讲起“金牛山战斗”,103岁的姚一汉老人娓娓道来。那是1941年4月的一天,仪征月塘集大营李村民,听见金牛山方向枪炮声连天,日本人来围攻新四军了。这时驻扎在大营村的二十多名仪征模范营民兵吹哨集合,时任仪征县模范营情报侦察员的姚一汉,参加了驰援金牛山的战斗。在罗炳辉的指挥下,仪征县模范营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快速靠近鬼子,提起大刀与鬼子展开贴身肉搏,结果了敌机枪手之后,全歼这支鬼子队伍。姚一汉说,金牛山战斗是新四军二师成立后与日军第一场硬仗,是新四军第2师第4旅第12团,在天六仪扬地区进行反“扫荡”打击日伪军,巩固和发展津浦路东根据地的决胜之战。
将军之女罗鲁安教授接受“真州府”专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悉,“真州府”将2018年采访的信息转述给罗鲁安,并告知她,姚一汉接受采访不久就已离世,他所描述的金牛山战斗经历,成为仪征弥足珍贵的抗日史料。听着爸爸在这片热土上的事迹和故事,80岁的罗鲁安教授深深感受到“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对父亲的挚爱,拿起笔墨,写下“人民万岁”4个大字。
通讯员 徐自明 周晓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