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又来新生啦!”近日,南京两位小月龄宝宝走红网络,当其他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课时,这两个“毛毛头”却在自己专属的婴儿“卧铺”上酣然入睡。
老师教歌时,他俩在睡觉;同学随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时,他俩依旧继续睡觉,主打一个“松弛”。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都替他俩着急,“他俩是来学什么的?难不成是学睡觉?”还有网友神评论,“卧铺那两个直到毕业也没和同学说过一句话”。视频在社交平台也引发热议,"几个月大的宝宝也能送托育"“双职工带娃不用愁了”。
小月龄入托现“一位难求”
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我们的托育服务需求一直很多。最近走红网络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家长的咨询,但我们只面向南京。”南京贝想婴托育集团负责人李季凤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透露,该园自2016年成立以来专注0-3岁婴幼儿托育,最初主要接收2-3岁幼儿,但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小月龄儿童托育需求的增加,托育园已开始接收更小的孩子,甚至满月就可入托,实现托育服务与产假无缝衔接。
“最小的孩子只有三个月大就被送来托育,因为妈妈产假即将结束,需要提前让孩子适应托育环境,以便她能安心上班。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专业的托育可能比家中老人或育儿嫂照顾得更好。” 李季凤介绍,目前贝想集团2岁以下在托幼儿有一百余人,总托育规模近五百多人,小月龄班级已出现排队现象,真的是“一位难求”。
家长白女士向记者表示,由于家中老人无法帮忙照顾孩子,她在孩子五个月大时就将孩子送到了托育园,现在孩子刚满六个月。“早上送晚上接,周六日和节假日休息,这对我们双职工家庭来说非常友好,比请育儿嫂要强多了。而且我们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查看托育园的监控,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我们也比较放心。”
另一位家长陈女士在产假结束后,也选择了将孩子送到托育园。她坦言:“肯定舍不得,如果条件允许,谁不想自己带孩子呢。但我们双方的父母都不愿意来这里帮忙,他们想带孩子回老家。相比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托育园显然是我们更合适的选择。而且孩子适应得很好,每天都在托育园里对着老师笑。”
90后父母观念更迭
低龄托育成趋势
李季凤介绍,现有教职员工有150多位老师,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照顾这些宝宝的体力消耗是很大的。比如我们托小班有15个1-2岁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只换三块尿不湿,一天就要换45块。” 李季凤称,园区严格执行国家托育标准:1岁以下师生比1:3,1-2岁1:5,2-3岁1:7。所有教师都需持育婴师证或教师资格证上岗,然后还需要经过系统内训,“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权威框架,我们有五项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安全的保障、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发展机会。”除此之外,江苏省卫健委、南京市卫健委也会定期组织职后培训。
"我们参考保育大纲实施差异化照护,三月龄侧重环境安全、睡眠、奶量等管理,六月龄加强翻身、坐立练习和辅食营养摄入,周岁左右着重行走、手部动作发展及自我服务。定期发育评估使多数孩子在妇幼保健院体检中获得‘满分宝宝’的评价。"李季凤说。
照顾小月龄孩子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李季凤强调,关键在于精细化照护与家长预期管理。尽管园区每月3800元的普惠价格较市场育儿嫂费用低,但家长对照顾孩子的细致要求并未因普惠性质而降低。“一位老师如何在照顾2-3个宝宝的同时还能做到非常细致的照顾,这是未来需要不断攻克的关键问题。” 李季凤说。
李季凤表示,随着90后父母群体的增多,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更倾向于选择托育服务。同时,随着65后甚至70后祖父母的出现,他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他们开始追求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不仅仅是围绕带孩子。“很多家庭愿意从小就将孩子送来托育,这也解决了一些家庭矛盾。随着群体的变化,确实有越来越小的孩子被送来托育的趋势。” 她强调托育机构全年无休,双休日也有临时托,计时托,给家庭带来喘息服务。
最后,李季凤认为随着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托育行业将完成从“可选服务”到“社会刚需”的升级。
政策支撑
托位扩容破解民生痛点
几个月大的宝宝也能送托育?记者获悉,为缓解“带娃难”,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2020年起,省政府连续5年将普惠托育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构建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就近托、普惠托、放心托,努力强供给、优政策、提质量,不断健全0-3岁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把孩子送过去。在家里由妈妈带的话,妈妈可能什么都顾不上。而在托管中心,老师全天都在进行启蒙教育。”在家长们看来,选择托育机构要综合考量价格、离家的远近、硬件设施、环境、师生比等各个方面因素。记者获悉,为破解家长们的难处,给“最柔软的人群”提供“最安全的照护”,目前全省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超过36万个,普惠托位占比超过65%。不断探索“老幼共托”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产业园区办托等普惠托育服务模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王丽丽